38、什麼是貪處
天皇桂琛禅師傳記記載:王太傅至雪峰施僧衣,時從弇上座不在,師弟子代爲上名領衣。弇回,師弟曰:“已代師兄上名了。”弇曰:“汝道我名什麼?”弟無對。桂琛禅師從旁代爲對之:“師兄得恁麼貪。”從弇又曰:“什麼是貪處?”桂探曰:“兩度上名。”
這是另一類型可供參學考的話頭,包括有不同主題針對不同問題所作的“轉語”。從這段記載中亦可發現古早大師不願放棄任何機會教育,諄諄善誘弟子進入狀況。在佛門,凡屬“有我”或“唯物”論調都不屬正見,而我見或身見都是固執常我。但一般學者對大小乘在這方面的不同觀點多有困擾。可以這樣理解:大乘是從衆生見,五蘊見而破我見,邊見而修成正見正覺。小乘主張徹底消除自我意識——所謂漏盡或“無漏智”,進而修到毫無任何分別心。這段話頭中禅師所說之“貪”,是因一般人(甚至參學信徒弟子)都漏于“順我”(貪也),而不知根本無我,否則便是執我,執則癡,就是無明、不覺。桂琛禅師話頭目的正在點出“貪”、“我”之毒頗深。師兄自以不貪名,但錯在並未從“我”中解脫。老師說他“貪”,仍不自覺,反問什麼是貪(因其仍在執我打轉也),老師乃不得不再說他一句,弦外之音就是不要再替自身我去分辯了,再辯也是貪,也是五偏見之迷見。小乘法要斷一切貪見,大乘同樣。這位師兄要多修正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