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同色

  28、不同色

  沩仰宗洪禅師初參龍門。龍門問如雪如霜時如何?師曰:“猶是汙染。”又問:“不汙染時如何?”師曰:“不同色”。

  這是另一個話頭風格,不同于弟子問道,老師指點。而是老師借著話頭勘驗參學者程度深淺。禅門教學製度與今日所知教學法比較亦不落伍,類似這個案例如同口試面對勘驗,亦僅見于大專研究生或專業科系之考試。這個話頭一開始問題水准相當高,是研究大乘法空理論的課題。佛學中之小乘法是要修我空(無我)、人空(無色無欲),所以要從有爲法入手。大乘法基本理信念出于無爲,法身解脫,所以名曰:法空。“法空”就是性相皆空。也就是無論是現象界與本體界都是空空。當然,像這等“一空到底”的主張不免會使初學者膽戰心驚,因此,古早佛祖就研究出叁學——戒定慧作爲階段性教學。首先采取隔離防禦措施,關緊與外界非法相的溝通渠道,然後再修習不取法相,這就是先戒後定的主要考量。在最初階段教學過程中,參學者並不容易立即接受文《了空品》中記載“一切諸法本來法淨,皆空皆寂,悉無所有,無所住,不起不滅,是謂達于本空”此等觀念。事實上,佛學中“本空”觀念的論點與中國文化中很早出現的“人之初,性本善”(叁字經)性善學說極爲近似。這段話頭中龍門大師的問題,從法門言是“染法”,簡言之,“如雪如霜”便是以存在作爲尺度看問題,便有主客之分,難免生滅之心。所以洪譚答的“猶是汙染”不僅合格,對問題中的話中已能早著先鞭(龍門第一試勘顯然要對方“辯色”如前例所敘,“辯”即有染也。若是能如洪之“不辯”反應靈敏,說出轉兩轉的“猶是汙染”,當然已是高手),當然從逆向思考再問,再洪許竟能從容運用同樣思考回話僅“不同色”叁個字,輕易破解了龍門的招式。洪這“不同色”話雖簡赅,卻是大學問。佛法中“色界”概念不一而足,有十八重天:初、二、叁、四禅天悟道層次。從“不汙染”言只能進入叁禅(小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必待進入四禅天才能理解什麼是十八界中最高的“色究竟天”。准此,洪若是在四禅修爲上成就不足,對“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沒有深入了解,他絕說不出這“話”雖不多含義卻深的“不同色”。這正是禅學之博厚高明處:一山更比一山高,參到無參僅半參。

✿ 继续阅读 ▪ 做驢做馬救不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