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良馬鞭影
釋迦牟尼行傳記載: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拜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鞭影而行。”
研究大乘必須重視思維方法,從這段記載可以證明。般若大法在觀照,觀照則需“離四句”。行傳中所敘外道顯然精通推理,所以世尊亦不敢冒觸機逢。外道話頭極爲淩厣:有中有“不”,無中有“不”,有無俱遣,毫無滯礙。一般所知“佛法無邊”之“邊”字其實是指一端、極端、偏執之意言,即使“心存不偏”亦屬偏見。必須掌握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原則去參學。不著二邊,就是無邊,無邊當然無著。世尊說的“良馬鞭影而行”,譬喻恰到好處。若對馭馬方法欠缺深入觀察,根本說不出這句名言。而農業社會,遊牧民族中馴馬高手的確在駕馭良馬時施用鞭影——馬鞭僅只揮動或輕輕點到爲止,有些鞭策手法更是出神入化——世尊這句名言,意在不著痕迹。他贊許外道並非過诩。外道這“不問有無”思維法其實已涵蓋佛法的《中論》大法,世尊在《金剛經》中說法正是此等方法,他作了保持沈默(良久)暗示默許外,亦無他法可以破解也。後來之《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如大火燒,四面不可觸”亦在解說這等推理方法機鋒難測,不能輕舉妄動(世尊亦不願碰觸)。從現代觀點言,外道的“不問有無”不能用“執兩用中”去破,因爲用中僅能破兩難法。有名的蕭勒士在他的大著《如何使思想正確》中曾經舉出這類方法,但亦只能用“拒絕接受”對付,這與二千五百年時世尊的“良久”應對是古今相同。至于阿難,可能尚在學習階段,根本不懂什麼是思想方法而貿然發問,徒然引發世尊感慨,由此可知西在外道在當時知識分量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