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討什麼碗
濟濟宗大慧禅師某次與趙令矜居士論道。慧曰:“趙州洗缽盂話頭,居士作麼生會?”公曰:“討什麼碗!”指袖而出。慧起掐住曰:“古人向這裏悟去,你因什麼不悟?”公擬對。慧曰:“討什麼碗?”公曰:“還這老漢始得”。
這段話頭屬于較高水准的範例,因爲其中包括了趙州洗缽典(前已介紹),亦就是說,如果未能先行了解這個典,則大慧的話頭很不易解。趙居士顯然是位行家,所以當面破了慧的機鋒:要麼就自己創意,否則何必靠著祖師吃飯。但大慧步步爲營,發現對手反應敏捷,乃出了第二招古人如何,今人如何句,這位居士果然警怠,而要辯別,于是被大慧捉到機會反問居士“討什麼碗”。因爲大慧正是用“古今”讓居士去辨,辯了就有分別識,這與居士說的“討什麼碗”一般,只不過是從祖師那裏學語言。最後才是居士認輸:這個“碗”不容易棒。“轉語”先決定條件是認知反應急轉彎,但不是胡亂轉,應該依佛祖思想轉——亦就是“承言需會宗”原則。若是引經據典亦不能原文照抄,否則就是“死在(古人)句下”。一切動機無非磨煉參學者活潑思維。有時候乍看老師似有破綻,如果不加慎思而一頭栽入,便會被套牢,因爲老師在用“立中有破”方法試探參學者能否勘破也。這段話頭即屬比例。從這段話頭應能理會出:禅門思想方法之“中論”的確是左右逢源,不可靠邊站,因爲佛法的最高理念是架設在這等方法論上,無論是用任何推理命題,或一般邏輯形式尤其是兩端論,遇上佛法幾乎是無力可施,乏善可陳。禅門有一句屬于思想方法的名言“四面八方來打中間”,正是“中論”的衍伸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