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龍爭珠

  12、二龍爭珠

  曹洞宗本空禅師初遊天臺,嘗曰:“如有人奪得我機者,即吾師矣。”初禮問曰:“二龍爭珠,誰是得者?”居曰:“卸卻業身來,與子相見。”業身已相見。”師曰:“業身已卸。”居曰:“珠在何處?”師無對,遂投誠。入室時年始十叁。

  禅門二龍爭珠話頭亦曾出現在趙州大師與與參學者對話。這次卻是位天才型弟子向雲居道膺大師問道(雲居道膺是曹洞宗洞山法嗣)。十叁歲能有二龍爭珠這類思維,的確罕見。佛學說“業”不只一端。《大毗婆娑論》業蘊一章便專門研究叁惡根(無貪、無癡)大小乘對“業”的解釋均有獨到看法。《俱舍論》談之更詳。雲居大師當然精通這般理論。“爭”只在一個貪字,叁惡根之業根是自身所生,雲居要弟子卸卻業身是直指本源。弟子問說“已卸”可知自身業識有多深,所以老師反問珠在何處。此珠非他,乃智珠也。這段話頭如與趙州和尚回說“二龍爭珠,我只管看”的思維相比各有千秋。趙州采用中論不介入法;雲居則積極介入,掌握了兩者之中的彎數,因爲即有“爭”,雙方都有“貪”這惡根,若無惡根或“卸卻業身”,自亦消除爭端。從這些話頭可以發現單純通曉佛學在弘揚佛教時並不圓滿,必須懂得各種思考方式,乃能活躍起來。禅門話頭宣說佛法最大優勢作爲,就是古早大師無不熟稔方法也。

✿ 继续阅读 ▪ 世可辭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