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洗缽盂去

  40、洗缽盂去

  趙州和尚弟子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也末?”曰:“吃粥了。”師曰:“洗缽盂去。”弟了忽有省悟。

  這段話頭乍看似頗零亂,深思則是“處處道場”時時在說法。譬如《金剛經》開宗明義就是“世尊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句。這些文字看似平常,但《金剛經》字字金玉,豈能浪費言語。因此,便需從吃飯穿衣日常生活去省思,原來佛祖所倡教義並非一般後學誤會之陳義甚高。參學應知吃飯洗缽作息乃是一種薰習,初學絕不可如同其他學術般之動辄要求老師指示,而不懂“降伏其心”。明心見性與吃粥吃飯同樣屬于自己之事,外人幫不了忙。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洗缽去”都是轉語,接得下自能心領神會,接下來不妨礙參礙參學。從佛法言,則在誘導學者證入叁無性,亦即除依他性(除業)、除分別性(斷惑)、除真實性(境識俱滅)。這些修爲都在轉識成智。世親菩薩、無著菩薩都曾談過。六祖慧能在《壇經》更有比較研究。總之,禅宗與其他宗派同樣在轉移教學上有十分重視方式之運用。類似這段話頭,弟子初參便求指點心,一部《二十五史》讓趙州從何說起,除了從他最貼近食衣住行慢慢來,譬如上文所舉之破除依他性、分別性,亦必須對基本功課如四含經的性相理論有相當理解,再進入《大乘華嚴經》、《楞嚴經》、《維摩诘經》、《解深密經》、《楞嚴經》等等,又豈是叁年兩載能全部懂得了。趙州這吃茶、洗缽話頭另有一種我下臺階的作用吧!

✿ 继续阅读 ▪ 如何是教外別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