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祈聖法會皈依開示
——海空上師在南充棲樂寺現場開示
2002-04-01
今天上午,我們舉行了觀世音菩薩祈聖法會。現在坐在這裏的,都是佛弟子。作爲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就要知道佛弟子應該遵守的叁皈五戒。叁皈五戒,很多人認爲是束縛我們的一種形式。實際上叁皈五戒並不是束縛我們的一種形式,而是具足我們功德的一種形式。我們要修行,就要用五戒來作爲一種標准,去衡量我們的行爲。
叁皈五戒是什麼?有好多居士,叁皈五戒這句話,背得很熟,但是意思並不一定弄得很清楚。意思弄清楚的,也並不一定做得到!過去很多高僧大德都說過:“叁皈五戒,是叁歲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說這是很難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佛弟子,都能真正依叁皈五戒去做,這個社會,我們人間就增添了一份祥和的氣氛。
所謂叁皈,就是對我們佛弟子的要求。皈依了佛,就不能再去皈依那些天魔外道,也就是邪魔外道了,要以佛爲師。皈依了法呢,就是要以法爲師,不要去看那些外道典籍。皈依了僧,就是要以僧爲師,不要再去拜那些搞歪門邪道的人。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就是我們學佛的人,要把衆生的生命看得同我們自己生命的一樣,不要去起心害命,也就是不要去殺害衆生的生命。第二是不偷盜,所謂偷盜,就是通過有意的騙取、奪取、詐取等不正當的方式,把別人的東西據爲已有,這些就算犯盜戒。所謂邪淫,邪,就是不正當的意思,你們在家人,夫妻之間是屬于正淫,除了夫妻之外,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就是邪淫。不妄語,就是不诳語,不真實語,學佛的人,要說真話,要說老實話,不要講假話,不要去兩舌惡口,倒弄是非,不要去說粗惡語,不要去誹謗他人,說他人的過失。酒戒,就是不飲酒,學佛的人不要去好酒貪杯,酒喝多了要亂性,喝醉了以後,會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 學佛人把這五戒守好了,不但能得人天福報的善果,而且還能具足功德。我們學佛的弟子要把守五戒,不但作爲一種功德,而且還要作爲一種美德來看待。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以慈悲救度衆生的大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傳說很多,很多故事、公案,在人們心目當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其實,我們在坐的人,皈了依以後,作爲一位佛弟子,就稱爲居士了。所謂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薩。居,就是在家人的意思;士,就是菩薩,觀音大士就是觀音大菩薩。我們今天的居士,就是一個居心修道的、安居樂業的在家人,在家裏面修行的菩薩。
今天能來這裏一起參加佛事活動的人,每一個的來因都不一樣。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所謂來因不一樣,就是貧富有不同,智慧有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本經。那麼,這些不同的境遇,是怎樣來的呢?佛教是不信上帝的,佛教是相信自己,而且是只相信自己的。沒有一個神,也沒有一個上帝可以來主宰我們。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和菩薩,也不是來改造我們的,他們是教化我們,讓我們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自己改造自己的。 觀世音菩薩在教化衆生的時候,都是根據每一個人的根性,即每一個人的具體的情況,來對機說法的。我們雖然來因不同,但是我們的歸向是一樣的。就是通過學佛,修改自己的行爲,掃除自己的障礙,使自己明心見性,得定開慧,達到究竟覺悟的境界。究竟覺悟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成佛,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通過修行,來改造我們。佛教,是自己救自己的。沒一個人能保佑我們!沒一個上帝能保佑我們!佛教就是叫我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己改造自己。我把佛教概括爲八個字——“開發智慧,覺悟人生”。佛法的真精神是什麼?佛法的真精神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就是運用智慧的方法、佛的方法來修改我們自己的行爲,把握我們的命運,使自己過著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通過修行,擺正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什麼價值呢?就是成佛!就是究竟覺悟!這個就是佛教的真精神。 怎麼樣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呢?我認爲,改造自己命運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要經常反省我們的行爲過失。我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要不停地反省自己:哪一些事情做對了?哪一些事情做錯了?我們所做的,所想的,對衆生有沒有利?對社會有沒有利?找出不足的部分,發揚長處和優點。第二,就是改過。當我們通過修行,明悟我們的心性以後,發現我們行爲的過失,就要及時地把它修正過來。第叁,不但要反省自己,改掉自己的過錯,更重要的還要修福積德,用修福和積德來超越我們的宿命。也就是說,用我們的功德,用我們的福德,來超脫命運對我們的束縛。
真正修佛的人,命運是束縛不到他的。修行的人,皈依了叁寶,受持叁皈五戒,就是修了功德,不管是算得再靈的算命先生,哪怕是懂得宿命通的人,都是算不准學佛人的命。爲什麼呢?因爲算命的人和世間其它術士,只能算到俗人和凡人的命,因爲他們逃不出自己累生累世造就出來的命,那些是定數。定數,是根據天時和自然間的法則,與你所造的命聚合成的氣數,一般人只能在氣數運行當中,是逃不過的。而修佛的人,通過修善修德,積功積德,不斷地修改自己的行爲,就能把這種氣數改變了。任何運數或氣數都束縛不了修行人,我們修行人的命是算不了的,是任何宿命管不到的。
反省和改過,要從我們心裏面下手。我們從哪裏下手呢?修行的人,第一要知恥,就是要知道恥辱,知道恥辱了,就能升起慚愧之心,就能生起大勇。我經常強調:修行的人,是修改自己的行爲。我們皈依了佛門,就要遵守叁皈五戒,用戒律來檢查自己的行爲,規範自己的行爲。修行是修自己,不是去修別人!好多居士在修行的時候,經常去觀察別人,今天去觀察這個人,學著別人修這個;明天看那個人,又跟著去修那個。一輩子在觀察別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缺點。這樣修行,就是修一輩子也枉然!不要說是居士,就是在我們僧團裏面,都有這種現象。修行不認認真真的修改自己的行爲,說穿了,就是還不知道羞恥!還找很多理由來掩飾自己、強調自己!這樣你就不可能升起勇猛精進的心,因爲你永遠也不可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在哪裏。 第二,要生起畏懼心。我們要想到每件錯誤的事情做了以後,都會産生惡果,産生罪業,産生罪惡的果報。我們想到這些就會産生畏懼心,産生了畏懼心了,就會産生誠心。我們要用誠心和勇猛精進心,發奮檢查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才能夠改正自己的心性。
改過的時候,首先要在思想上改。所謂從思想上改,就是先觀察外面的環境和事物,哪些有利?哪些不利?然後再觀察:對有利的因素,是以自己爲主?還是以衆生爲主?如果以自己爲主,那我們就沒有達到思想上的修改效果。第二就是從名義上改,我們對任何一件事,都要去明事理。現象不明,事理不清,我們的心性,就只能處于混沌和迷糊當中,陷入表象的迷惘中。
修行,要把握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修行要修自己,不要去修別人!別人,要靠別人自己來修。任何事情,不論逆緣還是順緣,我們都要隨緣。盡力去修善。發心修善就是與人爲善,修十善。我今天講的這個修十善,跟叁皈五戒、六度十善中的十善,還有些區別:第一點是與人爲善,第二點是愛敬誠心,第叁是成人之美,第四是勸人爲善,第五是救人危機,第六是扶持正法,第七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第八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第九是不貪欲、不嗔恚,第十是不邪見。
第一與人爲善,就是對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用善心去關心他,不要動不動就用嗔心。我們要把每一個人,都作爲修行中的善緣,要珍惜愛惜他,要成人之美。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的居士,要經常贊揚人家的優點,不要成天說人家的缺點。當人家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誠心去幫助他們。要把人家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還重一些,盡可能去幫助他,這樣才是在扶持正法。這些有多少人能做得到的呀?!
前次在白塔寺開示的時候,我跟他們說:“如果我們每一個修行的人,都能夠按照修行的標准,時時審視自己的行爲,那我們的僧團,就不會産生不團結的現象。如果我們每一個修行人,都只找自己的缺點而不去看人家的缺點,互相去找對方的優點贊揚的話,我們整個僧團和佛教就會興旺!”
我問他們辦不辦得到呢?他們都說辦得到。其中有一個弟子,我就問他:“你對待衆生,是怎樣看待的呢?”他說:“我們學佛的人,要視衆生爲父母,衆生平等。”我馬上就說:“你能視衆生爲父母,那你當著大家的面,叫我做你的父母怎麼樣?”他馬上就不說話了。
所以說我們修行的人,不要口是心非。把衆生視爲父母,並不是說,把所有的人都叫做自己的父母。只是在修行的時候,要把衆生當做自己的父母來對待,因爲在累生累世中,很多人都做過我們的父母,你要這樣想了,就能生起敬畏之心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思想,沒有這種敬畏之心,沒有對衆生升起平等之心,那我們的心,永遠都靜不下來。
我們今天是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我們今天就以這個做題目,以觀世音菩薩的修行路途爲榜樣,把我們自己的心,修得像蓮花一樣純潔。
你們在座的居士知不知道佛座下面的蓮臺是怎麼一回事啊?有沒有知道的?(下面答:出汙泥而不染)。我們知道佛座下的蓮臺是出汙泥而不染,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居士,生在這個塵世之間,就好象是處在汙泥之中。其實呢,我們修行,就是要學會怎樣從這個汙泥當中走出來,自淨其意,不染其塵。
蓮花爲什麼能出汙泥而不染呢?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道理,那我們仍然還是在汙泥當中,掙紮著,不但出離不了,更不用說不染了。什麼是蓮花?蓮花是不是我們看到的藕塘的蓮…
《觀世音菩薩祈聖法會皈依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