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修持與佛教的發展方向

  淺談修持與佛教的發展方向

  今天晚上給大家講個開示,我原打算,想用普通話來給大家講,但是我的普通話又不到位,講得有點撇腔撇調,由于今天晚上四川人比較多,所以呢,今天晚上開示,我還是用四川普通話。

  今天晚上跟大家要講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現在的時節因緣中如何學佛?第二個問題,就是佛教今後的發展傾向。

  佛教在中國由于十年動亂,基本停止弘揚以後,在80年開始慢慢恢複,到現在已經是24年時間,在這24年當中,廟宇修起來了,宗教場所恢複開放,出家人也多了,而且學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信仰佛教的人更是超過以前,也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那個低谷。但是談到學佛和修行這個問題上,我認爲不容樂觀,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在這24年當中,佛教恢複、發展和弘揚的過程當中,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廟沒有遭到破壞的時候,出家人沒有遣返的時候,寺廟的佛事活動和信仰,基本上還傾向正常。可是呢,文化大革命以後,爲了迎合改革開放和國際形勢的需要,我們國內的佛教喊出了一個“宗教搭臺,旅遊唱戲”的口號,各地就興起了建廟風。在修行這個問題上呢,基本上還是處于一種形式,而且傾向于佛事活動,表現得特別突出的是某些政府部門對宗教場所開放的好壞,以香客多,錢找得多,香火旺,人多,來評價它的優劣,這就助長了佛教産業化,弘揚佛教産業化。還有呢,産業化的目的,就是達到經濟收入的增高,人們信仰的人數增多,來做爲一個區分界線。我認爲這是一個極不正常的現象,這一個問題是指社會現象問題。

  而在我們教內呢,更不容樂觀,不容樂觀的主要因素,是我們佛教本身,特別是僧人的素質普遍偏低,再加上佛教內部的各宗派的信仰、宣傳和弘揚不協調,這就引起了我們佛教面臨著一種外來現象和其它宗教的嚴峻的挑戰。我們大家都可以想一想,如果按照我剛才所說的這些現象,基本上脫離了佛教的宗旨,和它的基本軌道。

  因爲兩千多年的佛教教理告訴我們,佛教的根本是要叫人們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迷惑中解脫出來,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可是我們現在學佛有不少人,學佛還越學越糊塗,爲了解脫痛苦還越來越痛苦,爲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爲把學佛這種形式,沒有認真的按照我們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它本來目的來闡述,而一昧的走極端,有多少人念佛念成佛呆子了。

  所以現在說呢,就我們四川來講,在全國還是一個佛教省,佛教大省,我們四川僧人都有六萬多人,信衆達五百多萬,真正了解佛教和按照佛教的教義行持的又有多少人?我認真的觀察了一下,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一,恐怕還保守,百分之一,五百萬有五萬是真正學佛的,那我們這個佛教哇,將來是很有希望喲,爲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大家都想一想,現在我們這個廟子的僧人,和廟子當中所塑的這種佛像,在人們的意識當中是不是真正的起到了一個啓迪我們人生智慧的一個導師的作用?沒有!起到了什麼作用?普遍的認爲,有災有難,有煩惱有痛苦,就在佛教的廟子裏面拿一點錢,打一個普佛呀,放一個焰口呀,拿去供點齋呀,這就是形式,這也是需要的,但是呢,把它當成了一個,這樣就是在學佛。我前次在雲臺山,在講開示的時候,專門強調了這個問題。在佛教本身,在原來釋迦牟尼佛講經的當中,在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這些儀軌,而是佛滅度以後,傳到中國來,就已經夾雜了當時在印度流傳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和拜火教這些東西,到中國以後呢,爲了適應中國的這種時節因緣,如果你不適應,中國不接受。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修的廟子都完全像中國的宮殿,因爲人們信仰中國本身的這種特色,而在中國人的思想當中,皇帝的威信是最高的,所以說呢,佛教到中國來以後,佛教的教主是太子,那我們中國來說呢,要修佛教的教堂一定要像宮殿。人家在泰國就不是這樣子,雲南的上座部和禅宗以前就提出,寺院裏面就不塑佛像,也不修大殿,只修法堂,就提出來佛教本來是一種教育人的方法,開發智慧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國在這個問題上行不通呀,你那個沒得保障呀,而且皇帝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是至高無上的,那麼佛教在中國來還是要有皇帝的那種地位,要最尊貴,所以說,你看中國所有寺院都像皇宮。再加上,人們社會上的這些意識形態和思想追求、欲望,因爲佛教講到因果關系,六道輪回,要滿足人們的欲望,所以從古到今祖師大德們爲了對機,就把中國道家的這些理論,再結合了印度的婆羅門教、拜火教和印度教這些儀式,在中國就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精神,放焰口就是中國特色,什麼普佛呀,超生普佛呀,延壽普佛呀,陰普佛、陽普佛呀。像昨天晚上我們在廣德寺,傳比丘大戒的時候,還破先例的搞了個幽冥戒,廣德寺從來沒授戒呐,先授個幽冥戒,你們知道幽冥戒是什麼呢?先跟那些鬼授戒,把鬼安到,在人們心目當中這下子太平了,那麼鬼不安到道場就不清靜,這一系列都是爲了適應人們的意識形態需要。由于這種種形勢,對現在的修行人,在佛教基本常識的這種理論基礎上,這種引導確實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以前呢,由于我們中國教派比較多,佛教到中國來,先是密宗、後來又是禅宗、淨土宗。現在又是以淨土宗人數爲最多,特別是淨空法師的磁帶和書籍,在我們中國廣泛流布以來,大家也認爲現在學佛淨土宗是最方便的。談到這個問題,今天晚上我想糾正一下這個思想傾向,我認爲我們現在,如果學佛把這個平生就那麼幾十年的精力,成天扯來扯去,追求至高無上的、最好的、最簡單的、最方便的,總想在當中去找個捷徑,天上會掉個啥東西下來,我認爲這很不現實。如果說,當然念佛確實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阿彌陀佛發了願,我們一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嘛,你是真正在念佛,確實把心掏出來了,確實能往生,但是有多少掏出來了呢?我們在座的,你們想一想,你們身邊和包括你們自己,什麼時候達到了萬緣放下,五蘊皆空,一心不亂,我看你們連5分鍾都沒達到,真的,真的沒達到,如果這一生你沒有往生又咋個辦?在臨命終又生起了貪心、嗔心,又咋個辦?那你這一輩子的佛不是白念了,但是你的功德在那裏,回向,可以得到人天善報。比如說我們參禅嘛,你來念佛,你光念一句佛,是不是一切都是爲了靜心嘛,我只要禅心一到,明心見性,我悟了,明白了,智慧就開了,我參禅一入定就開慧了,智慧開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就打算你到了四禅天,你的智慧開了,如果你看到你自己累生累劫的業障,你還退都退不贏,所以呢,我們修行不要一昧去追求什麼淨土宗,什麼禅宗,那麼我剛才說到禅宗和淨土宗,話下之意是不是這兩樣都不好,你密宗最好呢?密宗確實在末法時代,比較殊勝,但是密宗並沒有貶低禅宗和淨土宗,因爲密宗它是跟顯宗相結合的精華。如果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往生了,我請問你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兩千多年來,釋迦牟尼佛都講了西方有個極樂世界,大家那個時候念佛不是念得很認真嗎,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和我們自己的心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都與佛相應了,我看還很遠。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念佛叁天佛在眼前,念佛叁年,佛在天邊。才開始行道,由于自己發心不正,沒有大願,念一段時間過後,煩惱生起,業障生起,問題出來了,有的就說,我念了這麼久的佛了,還要感冒呢?我肩周炎還在呢?爲什麼家裏還不順呢?還有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我孫子考大學還沒有考取。這是兩回事情,好多人把那個念佛都認爲念一句佛呀,就要有個回報,自己要有個什麼現生所得到的這種果報,但是你就沒有想到你累生累劫所犯下的業障,還有多少?我說的學密法就是在生人,現在的人,無論你念佛也好,參禅也好,都好,但是如果你的亂心沒有調伏呀,用亂心去念是越念越亂的喲,因爲你帶著一種追求,帶著一種貪欲,你的動機不純,有好多念佛,多念一句阿彌陀佛,今晚上打麻將要贏別人,這種人確實是有。你們看那成都文殊院燒香,大年初一那一天,幾十塊錢一根,甚至有些地方幾百塊錢一根,那都要去燒,把香燒了,是不是今年就順了?我看不一定,你那個香燒了,關鍵是你爲啥子燒,你動機是什麼?你方法,你善巧,只能是一個方面,他的根本和關鍵所在是在你的動機,出發點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們念佛,我們參禅,哪怕是修密法也好,我們都要動機純正,所以現在我們要跟大家講,講一個最直接,最實在,最真實的話,是什麼呢?寂雯寫了一本書,叫做《佛法叁根本要義的修持》,裏面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叁個根本是什麼,不管你是修佛法的密宗也好,淨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如果說我們沒有抓住這叁個根本,你這一生想成就,是不可能的,你這一生想往生,也是渺茫的,爲什麼呢?因爲你僅僅是掌握了一種方法,沒有抓住這種方法根本實質的所在。我原來說經常跟大家說,學佛修行的人,首先要生起出離心,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你修行,就是出家人沒有生起出離心,你的修行都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爲什麼呢?因爲沒有生起出離心的一切修行,都是在積累人天善果,你還不明白世間痛苦,你還不明白爲什麼要修行?還沒有生起這個出離心,那麼你的動機,怎麼能夠達到把自己本身放開,而爲大衆發心呢?我跟有些出家人算了一筆帳,這個帳是我在禅定當中算的,這不是用算盤跟大家算的,我們現在的修行人,能夠學修密法,至少你的前世,是十世是修行出家的,如果你沒有十世出家修行人過去這種基礎,和那種根基,你是得不到密法傳承的,也就是說,我們有緣在這裏相聚,能夠得到密宗的無上密乘的一脈相承的傳承,那麼你有十世過去是出家人…

《淺談修持與佛教的發展方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