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精神▪P2

  ..續本文上一頁你沒有自己的見解,而把別人的見解變成了自己的見解。爲什麼會落入我執偏見的認識呢?這個問題,是我們學佛的人當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見解被別人的見解轉變了。也就是說,我們本身具備的這一顆心,即自已的一顆靜心,被煩惱的、世俗的、雜亂的心攪亂了,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在學佛的觀念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在你學佛的目的上,要先打好你自己的基礎。要怎樣打好你的基礎呢?首先要樹起正念,求真務實,能否真正成爲一名學佛的佛教徒,你對佛教的認識和觀念十分重要。

  作爲一個佛教徒,首先要認識到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你的目的要明確,方法要正確。要明白緣起性空、諸受是苦的道理,從而生起出離心,這是一切信願的基礎。

  從以上的這些情況看,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願行的大乘修行者,應當以《佛法叁根本要義的修持》作爲核心。我們所進行的一切修持,都要圍繞著這叁個根本來進行,那就是佛法的叁個根本。它是叁乘佛教總的宗旨,離開了“叁個根本”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沙丘上建築的一個大廈,是不牢固的,經不住風吹雨打的,風一吹它就倒了。你看那沙丘上建築的高樓大廈,所建築的那些東西,因爲它的基礎建在沙丘上,不穩固,它自己就會倒,根本用不著去吹它。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佛教叁個根本”,作爲我們修行的基礎,否則你的修行是不牢固的、有漏的、不究竟、不圓滿的。

  佛教哪叁個根本呢?首先是“出離心”,這是我們學修佛法的關鍵。如果,學修佛法的行者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我們任何的習修和善行,實際上都是在播種苦果的種子。爲什麼呢?因爲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你種的所有的種子,都還在六道五蘊當中,流來流去。所以這個果是苦的,不是甜的,最終不能夠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終不得解脫。如果我們修行的人,沒有生起出離心,你還不算進佛門。如果我們有的出家人,你雖然出家了,授了叁壇大戒,若還沒生起出離心,你的一切修行,都是在裝模作樣,在做給別人看的。那麼,我們有的居士呢?若你沒有生起出離心,則你的修行只能算是對佛教的一點認識,行一點善,得一點人天福報而已。而這個人天福報也在六道輪回當中啊,它是沒有結果的。就象你種點好的種子,有點好的報應,種不好的種子,得不好的報應。若你還在造業呀,你舊的業障還沒有消除,而新的業障又生起來了,不管你種的什麼東西,都還得到輪回當中去。你的修行是沒有最終結果的。所以,沒有出離心的一切善行善事,都還只是在耕耘人天福報。

  所謂出離心是什麼呢?出離心,就是因看清了生命輪回的本質是苦,所生起的脫離之心。輪回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核心理論,佛法認爲宇宙中的一切有情,他們的生命共處在一個生生死死的生命續流之中,而這個續流是無始無終的,如同一個環,故名輪回。也就是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我們未出離六道輪回,因而就隨著自己的業力隨緣而去了,相續輪回流轉,沒有結果,無始無終都在痛苦當中。

  生起了出離心,並不是要我們消極厭世,而是要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看清人生真相,斷除煩惱,離苦得樂,獲得大安樂自在。比如,現在有那麼一些人說,要叫我們出離輪回,要生出離心,出離什麼?我們現在不是在享受人生快樂嗎?我們在這世上生活得好好的,怎麼要去出離呀,在這個世間上吃喝玩樂樣樣都有,還有那麼多理想,還有那麼多愛好,什麼都還沒盡情達到,還出離什麼呢?出離心並不影響你的理想,也不影響你的愛好,也不影響你的生活,更不影響你的工作。所謂出離心,是我們認識了人生的真谛,認識了生死流轉的痛苦,爲此我們認識清楚了。只要正確地對待它,把自己擺好一個恰當的位置,用積極的態度來轉變自己,而出離這個煩惱和痛苦的景象、這種狀況。不是叫我們無所世事,不吃不喝。我們得了人身,已經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沒有業力不生娑婆”,凡是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人,都是有業力而來的,沒有業力就不會來。沒有煩惱痛苦,沒有愛欲就不會來這個娑婆世界。關鍵是這些東西我們要怎樣來對待它,要怎樣來最終完善。這種相續流轉的痛苦的輪回、這種景象,怎麼來扭轉呢?這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學佛一開始就要生起出離心。

  如果我們以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態度來認清人生的真相,而斷除煩惱,離苦得樂,獲得大安樂自在,那麼我們的出離心,就會建立在我們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當我們生起出離心以後,由于我們的業力,世俗的業力障礙作祟,加上自己的福德智慧不具備的緣故。在修行中會遇到很多障礙。彌勒菩薩問佛:“爲什麼我們現在的人學佛這麼艱難,亂心不能調伏,容易動搖?”佛說:“那就是因爲我們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不具備,造下了不少業,、身、口、意叁業。”也就是學佛的定道資糧不具備。我們知道以後,我們就要努力培福,要具足資糧。由于福慧資糧不具備,在學佛之路上, 我們的行持就非常艱難。

  因此,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在生起出離心後,還要發菩提心。宗喀巴大師說:“發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會變成成佛的因素,並産生極大的功利。故稱“菩提心爲佛門第一法寶”。

  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像這樣的習修,日久功深以後,原來五毒熾盛的心理溫床,就會逐步轉化爲安詳、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心的種子,在這種環境下,就會自然的生根、開花、結果。發菩提心就是要把衆生的心性放在平等的概念上,沒有任何區別。其實,衆生本身就和我們沒有區別。如果我們能夠成就這樣的平等舍心,才是闡發菩提心的開始。

  我們發菩提心,要從忏悔罪業開始到成就平等心,就是我們累生累劫做了很多的不善業,不淨業,一定要忏悔。你看我們出家人每天的早晚課誦,都要忏悔過去累生累劫所造的諸惡業。然後發起爲衆生的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到最終圓滿究竟的勝義菩提心。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可以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加持,去除一切業障,避免一切邪魔。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還不算真正的邁入了佛門。

  而出離心如果沒有菩提心相配合,它是不究竟圓滿的,所以宗喀巴大師教導我們說:“出離心若不與正發心(菩提心)結合,就不會成爲獲得無上菩提、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利基因,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寶基因。”

  所以,我們對學佛觀念認識明確後,就要求真務實、勇猛精進、持之以恒。事實上,大家都能做到剛才我講的這些,我們覺行圓滿的日子就在腳下,就是這一步之遙的事啊! 現在我們有不少的學佛人,而且學了幾十年的人,都沒有真正的,明確佛學和學佛的關系,沒把自己的位置擺正。還有不少的出家人,也沒把位置擺正,還在爲一些小事爭來爭去。有些居士,只尊崇自己認識的佛法,什麼淨土宗、禅宗、密宗,衆說紛纭,互相毀謗,互相貶低。由于他們這顆心都沒平靜。怎麼能端正修行的位置呢?平等心是道啊!你心都沒平,因此你看到世上的事情,都是不平等的。

  如果今後要佛法興旺,能把佛的智慧撒向人間,讓人類用佛的智慧來爲社會創造財富。那麼我們就要堅持把佛教的真精神把握住,繼續弘揚下去,繼承下去。如果我們丟掉了佛教的真精神和它的靈魂,只能是喊一點口號,那麼世間人慢慢的就會把佛法淡忘了。如果我們每天給大家宣傳、講解“佛法叁根本的要義”,使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知因識果,知道世間痛苦的來因,就能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如我們自己在修行當中確實沒有做到這些,人們又怎麼看待我們呢?所以修行不是一言片語,而要求真務實。

  我們知道了佛法,只能是了解佛法,知道和了解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信心。建立信心的目的就是要發願、行持,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我們的信心沒有建立起來,那麼我們就沒有對佛教所說的這些道理,如輪回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認真去領會,並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修行當中去。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喊著空口號的佛學者。佛學者他不是在學佛,只是把佛教的這些道理、理論,作爲一種愛好和學問來研究。他只是對佛教的一個愛好而已,對于學佛者來講,這是很可怕的現象。所以我們佛弟子,只要皈依了叁寶,發了四宏誓願,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切切實實的、求真務實的、實修實行。

  我們大家今天有緣相聚一堂在龍華會上,是百千萬劫難相遇的殊勝因緣啊!平時我還給他們開玩笑說:“你看山上多少動物,一萬個動物就是一萬個生命,可是一萬個生命中而沒有一個人,我們得到了人生,聞到了佛法,又在龍華會上一起相會,一起學佛,我們要珍惜,要按照佛的教導,在這一生當中認真習修,真正得到佛法的真谛和真精神,用到我們實際的修行當中去。”

  既然我們已學佛了,就應當下發心,要求這一生能夠成就,能夠從煩惱當中擺脫出來,從痛苦當中掙紮出來。用佛法來武裝自己,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智慧,來解脫我們的痛苦,挽回那種可悲的局面。不然,我們仍然沈淪在六道輪回痛苦的深淵當中。這是我們學佛的每一個人,應該值得深思和警惕的事情,就是學佛者與佛學者的不共處,及他們不同的觀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2005年6月14日

  

《佛教的真精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修中的醒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