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巧的智慧 ——海空上師對居士菩薩戒佛弟子的開示
2005年10月10日于南充棲樂寺
今天晚上跟大家講一個開示。今天晚上的這個開示,主要是針對我們授了居士菩薩戒的居士,講幾句開示。我們好多授了菩薩戒的居士,除了遵守菩薩戒的戒律而外,對于如何修行,如何對待我們佛教界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問題,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還沒有正確的方法去對待它。今天晚上要講的,主要是講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先跟大家講一下,菩薩戒弟子授戒後的根本宗旨是什麼?我們菩薩戒對待授戒的居士來說,是意味著得到了一個神聖的職責和義務。但是,既然得到神聖的職責和義務,我們用什麼態度和什麼方法來完成今後的修行當中所要面對的問題呢?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以我們的慈悲去感化衆生,要斷惡行來救治衆生。所謂慈悲,就是我們授了菩薩戒以後,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慈悲的心腸和慈悲的行爲,去實施和行持我們對待衆生的義務。談到慈悲這個問題,怎樣來體驗慈悲這個問題,我想在這裏講一點自己的看法。所謂慈悲就是我們對待衆生,對待所有的衆生,都應該心存善念,對待所有的衆生,他們的行爲,凡是以善爲本,我們都要生歡喜心,如果對待作惡的人,我們又怎樣運用慈悲去感化他們呢?你們到很多寺院都看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個佛菩薩形象。你們大家可以想一想,千手千眼可以用他的千眼,來照見衆生的痛苦和煩惱,他的手,每一只手上都拿著一個各種各樣的兵器、法器、經書。爲什麼要拿著這些東西呢?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他的千手拿著兵器,拿著法器,拿著經書,他對待衆生的感化和救治,都是用他的智慧之眼去分辨它,手上都是有眼睛的。我們凡夫之人說手下留情,就不分善惡,但是觀世音,他是有智慧的,不但長了千個眼睛,而且還有千種智慧,千種巧辨來識別衆生的煩惱和痛苦,並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一昧的用一種方法來處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你們大家還記不記得,他頭上還有幾重頭哇,你們還記得清楚嗎?對了,有人回答了!有五重頭,除了他第一個正面像是非常慈悲、善良,充滿智慧的莊嚴法相而外,他上面的四個頭像,都是顯現大威德像,一個比一個威猛,一個比一個嚴肅。有的人還說,那觀世音菩薩這麼善良,爲什麼頭上頂的竟是些妖怪、鬼呢?魔王呢?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他頭上顯現的不是鬼,也不是魔王,是顯的大威德像,對待一些作惡多端的人,要用他的威猛和威力去救治他們,去降伏他們。談到這個問題,在現在,我們佛教界和社會上出現了這些問題和出現的這些現象,更應該用非常嚴肅的態度去對待。除了以我們的慈悲和善良去感化他們而外,還要用我們的智慧去救治他們。正如現在社會上經常說的懲惡揚善,實際上也是佛教思想,如果不除惡,善就生長不開來,除惡的本意不是整他、害他,而是挽救他,除他的惡念,除他的惡的行爲。特別是我們這個末法時代,按照《楞嚴經》上說的五十陰魔,所以末法時代的衆生性情剛強難調,這五十陰魔,不僅僅在衆生當中呈現出來,在我們學佛的居士當中和學佛的出家人當中,也是普遍存在,他們打著佛教的招牌,弘揚佛法的招牌,毀謗佛教,破壞佛教,更有甚者,他們穿著僧衣,以出家人的姿勢和身份出現,來毀謗佛教,破壞佛教,這正如以前我們經常所說的,打著紅旗反紅旗這種人,在我們社會上和佛教界內,也是存在的,談到這個問題,我們授了菩薩戒的菩薩,要開發我們的智慧,不但要覺悟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還要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去照見衆生的煩惱和痛苦,去識別社會上的和佛教界內存在的各種假象,這是一個值得提出來的問題。
這個菩薩授了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這件事我跟大家也講了,六重二十八輕,怎樣來守,怎樣來設置,關鍵在于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爲什麼去做這件事情,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爲了衆生好,我們用善良的方式,用威猛的手段來處理他,事實上也是爲了拯救這些有業障的衆生,這個大家要把它記清楚,不能夠一昧的用一種方法來對那些作惡多端的人,爲非作歹的人,用各種方法在破壞我們佛法的人,這一點是我要跟大家提出來的。
至于我們這個菩薩對待衆生一是要方便善巧,第二個是要一切隨緣,第叁個是知因識果,如果我們要達到方便善巧、一切隨緣,知因識果這個目的,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具備空性正見。如果我們沒有具備空性正見這種智慧,其方便善巧,即隨緣,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你沒有具備空性正見,你對待任何認識、任何問題的看法,都帶著自己的觀點,那麼我們自己這個觀點,本身就是我執——我的思想,我的行爲,我的看法在裏面,你所知道的,你所看到的,你所明白的,如果你沒有得到真實的空性正見,你看到的還是一個現象,而且是假象,如果我們對待現象和假象,都還沒弄清楚,你怎麼能夠去方便善巧呢?你怎麼能夠去隨緣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現在還沒有具備這種資糧,還沒有達到這種智慧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認認真真的修行,首先是開發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覺悟,才能夠識別這些各方面的現象,真實和虛僞程度,這一點是值得提醒大家的。如果我們不注意這個問題,不把這個問題提到我們修行的日程上來認真考慮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就要犯一個嚴重的錯誤,那也是說,瞎子牽瞎子,不可能把別人引向光明。因爲你都是瞎子,你還在我執當中,還在現象當中識別問題,所以呢,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認認真真的修行,但是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往往就有很多障礙出現和發生。我在《迷程指歸》這本書上,也特別提到這個問題,爲什麼我們現在的人,修行這麼多障礙,這麼多煩惱,這麼多曲折,而且還有人越是精進,越是勇猛,煩惱越多,障礙還越多呢?那麼,要說明這個問題的存在的原因,那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福報不夠,也就是資糧不夠。從古到今的很多祖師大德,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在修行下手的時候,首先培福,比如蓮宗的祖師印光大師,他是一個秀才,資質非常聰明,他出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福,在寺院裏煮了20年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也煮了20年飯,爲什麼呢?那就是培福,具足資糧。煮了20年飯,具足資糧以後,在修行的路上,順利的,成功的實施了他的願行,成爲了一位祖師,成爲了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在我們佛教界非常有名的大行最殊勝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行願是第一的喲!我想我們在座的居士,我們的福報和我們的功德智慧,又有多少人超過了大勢至菩薩,超過了普賢菩薩,超過了印光大師,所以,無論是居士,還是出家人,我們首先要培福,具足我們的資糧,我們資糧具足了,魔障也減少了,修行當中才能夠心安理得。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做點具體問題,它的功德。但是我們培福的前提,那就是要建立在你的發心和動機是爲什麼。是爲了自己煮20年飯來具足功德,你要成爲一個發光的,頭上頂著光環的大菩薩,如果你有這個想法,你那20年飯也白煮了,最多得點人天福報。你煮了20年飯,哪怕是煮得20天,煮兩個月,你說你煮飯的目的,不是爲了今後要捐功德,要發心把這個飯煮好,讓修行的人,能夠得到大安樂自在,能夠放下心來好好修行,能跟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具足他們的功德,你發心的功德就不一樣了。不管做任何事情上來分析普行、發心功德這個問題,我們都存在著一個功德回向在什麼地方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在功德回向這個問題上,沒有把好這個關,往往是做得多,得得少,所以我們現在好多居士,我經常聽到他們說:我是哪年修廟子的;我是哪年化功德的;哪個廟子是我修的,哪個房子是我造的。一天就談功德,本身你有很多功德,你這一談,就沒得功德了。因爲你把功德都炫耀給大家了,知道了,大家享受了你的功德,你的功德也就沒有了。大家對你的功德一隨喜,你就分散了,所以過去的人,經常所說的,做功德的人,不要老去炫耀,有些出家人也是:我出家好多年了,我聽了好多法師講法呀,說法呀,哪些廟子也是我修的呀,做了好多善事呀。這一吹,功德也被吹化了,所以說我們不管做什麼功德,我們動不動,做一點事情,就在那裏張揚,這對我們修行是最大的障礙。現在你們已經授了菩薩戒了,是菩薩了,發心和起心動念都是爲了衆生解脫,衆生得安樂,而不是爲了自己。如果我們授了菩薩戒去炫耀我授了,又授了八觀齋戒了,我還授了什麼了……!在外頭炫耀。完了,這是什麼菩薩?如果還沒有其他過錯,我可以這樣說,可以叫做喜功菩薩,或者是炫耀菩薩,如果把它說俗一點,就叫吹牛菩薩,這樣的菩薩能度化衆生嗎?所以,菩薩那就是把我們的身心都回向給衆生,把我們的功德都回向給衆生,把我們的一切利益都回向給衆生,我們的出發點和我們的行爲和我們心裏所想的,一定要同步,心口如一,這是個很重要的喲!
在談到持戒的這個問題上,在菩薩戒的戒律上,有很多不可爲,有很多不可做的戒律,對我們現在的社會和現在人們生活當中的需求,有一些不相應的地方,我就舉例說一個事情,比如上,不准養牛。那麼農村的農民,你不叫他養牛,他用什麼來耕地呀?那農民能不能夠授菩薩戒呢?比如說,我們南充的農村主要是養蠶爲主,如果我們不養蠶,我們身上的綢緞從哪裏來呢?所以這個守菩薩戒,關鍵在于我們這個起心動念是怎樣對待牛和蠶的問題。所以實清法師在講戒律的時候,我就提醒他,你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要不然,好多菩薩授戒以後,就要背個包袱回去:“哎呀,我們農村的人不去授戒好點,授了戒過後,我蠶子也不能喂了?我的牛也不能養了?不是拿去賣了,大家餓肚子呀?不能養貓? 我那個寵物,我…
《善巧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