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商場路——事業成就之道
海空法師 于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一)、佛教的真面目
一、佛教是社會科學, 是人學, 是人生哲學, 是生活哲學。
佛教的主要對象是人, 是人的精神屬性, 而自然科學的對象是物質。在佛教的研究對象中,有物質和非物質的兩種,對物質方面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
佛教的天文學,物質結構論,萬物無常觀,因果觀,相對論等,在科學研究中提供了實驗證明,特別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場研究中,佛教的哲學觀點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在精神世界方面,佛教與哲學有許多相似和相同點,主要使用思辯推理和自證經驗兩種方法,與自然科學沒有可比性。
從涵括的範圍講,佛教是包羅萬象的學問,大至宇宙比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結構,從有形的現象世界到無形的理念世界,從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命學等自然科學,到文學、曆史、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學等社會科學應有盡有,樣樣俱全。
因此,自然科學被包括在佛教內,但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是:把物質和精神,即五蘊,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開。要麼否定物質,肯定絕對精神;要麼肯定物質第一,否定精神的主體作用。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開的觀點,不但從社會科學觀點看是錯誤的,就從自然科學量子場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證明也是不符合客觀存在的。
在現實社會中,凡是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對佛教而言,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來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呢?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
然而,很多只從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許多學術界人士,都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不足爲奇。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
雖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但從思辯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自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總之,“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辯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
佛教不承認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創造,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于無神論,“業”指行爲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但“業”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衆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是共同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之身是各自形成的,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爲意識構成了生命輪轉的因緣關系。
佛教認爲人的身世命運是自己的業力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意識即“心”在造業上起的“主導”作用,但“心”在造業過程中起“動機”的作用,在身業和意業上是相輔相成的,是業力造作的因果緣起生滅現象。
二、 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如何應用佛法?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科技發達,講求效率,講求速度,以經濟利益爲中心的時代,行業紛爭迅猛,市場競爭激烈,貧富越來越懸殊。物質的提升,帶來的卻是精神生活趨于空虛與迷茫的狀況,人類需要尋求一種解脫之道來望程歸途,以期長盛不衰;謹此勝緣,與大家共計覺海之路。
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揭示了人們對自身命運的無奈。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成事在天”,並不是指上帝能主宰我們的命運,而是人們先天所集的福德慧命與今天的造化。如果上帝能主宰人們的貧富智愚、事業的成敗興衰,那麼上帝的命運又是誰來決定呢?人們的命運是什麼決定的,先天的福德慧命是基礎,今天的願行奮發是根本!因爲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過去修善積福,種了善因,現在就能得到富足、聰慧、長壽等善果,這只是基礎;過去種的善因不夠,現在的狀況還不盡人意,那麼只需現在種下圓滿的善因,將來必定會産生圓滿的樂果,創造未來的主動權就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根本!所以說事在人爲!那麼爲何而爲?這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關鍵。商場、道場,都在我們的自性之中,若能把握這些,便能得到無邊的功德利益。
(二)、如何實踐佛法
一、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德——行願動機是善惡之別
任何事業和個人,如果只唯其道而圖其利,都是不長久的。若能重其德、行其善,才能道德品優,發揚光大。有偈雲:“作惡不滅,祖有一德,德盡則滅;行善不昌,必有一殃,殃盡必昌。”意思是說:爲什麼作惡的人沒遭到報應呢?是因爲他祖上積了功德,把功德福報享用完了,他的報應就來了;爲什麼行善的人家反而不昌盛呢?是因爲他過去的業力造作和行爲曾種下的禍殃,以致現在遭到果報,果報償完了自然就會昌盛。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佛教認爲:你今天擁有的財富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離不開你累生累劫(包括今生)的修福積德和造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求長壽,就不要殺生放逸;欲得富足,就要樂善好施。
1、“唯利是圖”並非經商的長久之道。
人們常說“無商不奸”,即“惟利是圖”是商人的天性。多數商人自己也認爲,追求利潤最大化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一些人爲了牟利甚至不擇手段、铤而走險。勤勞仁厚、真誠正直的商道精神與惟利是圖、不擇手段的經商理念相比,究竟孰是長久之正道?其實,商道的內核還是以人爲道,參悟了人道,才能行商之正道。經商和做人、處世一樣,只有利他,才能長久地自利。爲了自利不惜損害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無異于涸澤而漁,得到的只是少數和暫時的,失去的卻是多數和永久的。道理很簡單:你今天暗箭傷人,改日他人必以牙還牙,你非但要把當日的不義之財如數歸還,恐怕更多意料不到的損失也在所難免;你今天偷稅違法、瞞天過海,然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僅使你惶惶不可終日,整天連覺都睡不好,一旦遭到法律製裁,面臨你的只能是鐵窗生涯、巨額罰款、家人的沈重負擔,甚至是妻離子散。所以,無論是經商還是爲人處世,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是短視,勤勞誠實、正直仁德才是遠見!
2、經商的長久之道乃至整個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廣行善、多積德。
行善積德好像長期投資,也許一時半會兒看不出成效,甚至會感覺吃虧、委屈,但是真誠地行善就好比種子,一旦條件成熟,因緣具備,就能自利利他。怎樣才算是真誠地行善?就是真正爲了利益他人、社會、國家、人類、整個世界去行善,而不是爲了貪圖名利或撈取別的什麼好處。經商和爲人一樣,你如能悟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社會、國家、整個人類和世界的利益並行不違,其本質最終是一體的;你真誠地發心爲了他人好,把“我爲人人”放到“人人爲我”之前考慮,至少不爲了一己暫時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社會、國家的長遠利益,那麼你的心態就會越來越健康開朗,行事正直坦蕩,原來的敵人也可能被你感化,真朋友越來越多,你對大家的善良願望和大家對你的良好心願相互投射返照,形成一種良性的經商環境和人生態勢,不僅你的事業能夠長久興旺、福澤後代,你的整個人生也會實現更多的價值、圓滿輝煌。
3、行願動機是善惡之別。
古人說得好,“勿因善小而不爲,勿因惡小而爲之”。做事不在錢多錢少,最重要的是你的動機、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我有個經商的弟子曾經問我:“師父!我想爲社會做點好事,但是我條件還不具備,錢還不夠多,平時生産周轉都很緊張,是不是要等我賺的錢足夠多,才能去做善事?”我回答他:“當你條件具足時,你當然可以具體地去完成一件善事以利益他人;當你條件還不具備時,哪怕你僅僅只是生起了這麼一個想爲大家做點好事的念頭,你的功德都在那裏。”打個比方,你窮得現在手裏邊只有一塊餅子了,你就望它勉強維生;但是當你看到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生起了慈悲喜舍的真心,分一半給他,那麼我可以肯定地說,比起那些別有所圖,拿了幾千萬出來搞慈善的人,你的功德要大得多。
二、知恩報恩——感恩心是培福的橋梁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不靠他人而獨立存在這個世上。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國家、社會、親人、朋友的幫助。爲業思恩,一切功德回向他們,爲社會盡職,爲他人服務,與人常樂。
1、爲何感恩?
感恩心的發起,並非無因無緣的。“萬法因緣生”,一切事物的發生,必定有其條件,這條件,在佛法說,就是因緣。有人說:“我是白手起家的,全靠自己,是我自己的運氣好,用不著感謝誰。”果真如此嗎?成功的內在因緣當然離不開你自身的勤勞努力,但是,外在的因緣也必不可少:要感謝父母和家人,父母給你生命,對你有養育深恩,家人與你同甘共苦;要感謝國家和社會,沒有政策的許可和法律的保護,你要創業,亦不可能;要感謝師長,你能得到各種知識,皆由師長教導而來,即使你自學成才,從未上過學,你的知識也間接來源于前人的經驗;要感謝朋友,朋友給你幫助和有益的建議,創業路上助你一臂之力;要感謝一切衆生,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衆生表面上似與你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但你的衣食住行、喜樂安康離不開他們在各行各業的勞動付出。
2、如何報恩?
釋迦牟尼佛教人對國言忠,對親言孝,對子言慈,對友言信,在在處處都是要人先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企業家和公務員、教師、醫生、律師等職業都是一樣,做到忠孝誠敬、公平無欺,…
《覺海商場路——事業成就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