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

  

  2007年6月3日 海空法師 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學 (錄音整理)

  張主任: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海空法師來我院講學,海空法師是四川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也是南充市佛教協會的會長;是我們省內唯一的一個管理叁所寺廟的方丈,他是南充棲樂寺、中江白塔寺、河南省萬善寺的方丈;他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政調研員、南充市政協委員等等社會職務。海空法師已是一個花甲子的年齡了,那麼多同學們問我,我說他才四十多歲呢。海空法師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而他的海外弟子就有十八個國家之多,在前一段日子,他還在加拿大多倫多講學,現在他的弟子有兩百多萬之衆,遍布海內外。今天下午,海空法師爲大家講的內容是《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它是佛法與生活中的一個題目。請大家歡迎海空法師爲我們講學!

  海空法師:我們有這個機會,與大家相聚一堂,共同來探討人生的真谛,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這個標題大家都知道,說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是非常具體的。

  按照佛教的思想,人的健康分爲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常言道:健康是福、平安是福,要如何才能夠達到我們的身心都能健康?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一個課題。在人的一生中要身體健康,在于無欲無染,一個人的心情舒暢,在于有叁無分別的思想境界,什麼叫叁無分別呢?即是人無分別,事無分別,法無分別。還要有平等心,一個人的生活美好,在于積福造命,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在于濟世利人,一個人的家庭幸福,在于體諒和包容,一個人的真心永駐,在于回歸自性。

  人們總是在尋求幸福,可是有的人往往又求不到,一些人想事業成功,但成功之後又如何呢?由于工作過于勞碌,疲憊造成疾病纏身,或者是身體恙恙,精神痿靡,心情煩惱,無時無刻不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的人雖然事業成功了,但是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很實在?所以在西方國家的人們,這些現象是比較普遍的,事業成功了而內心空虛無聊。我們做一個健康的人都這麼困難,那麼要求得幸福,就更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一佛教的基本理論是因果律。佛法把人們的一生概括爲八苦,有哪八苦呢?即生苦、老苦、死苦、病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五蘊熾盛苦,這八苦又無時不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出家,就是因爲這八種苦的存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擺脫的現實,由于這八苦,對我們的身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我們沒有這八苦,而脫離這八苦,那麼我們就能得到長壽,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如果我們的身心都不健康,我們所得到的名和利,又有何用呢?

  佛教所有的經典,都提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人的問題。佛教整個理論基礎就是要我們認識世間的真相,擺好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佛教的精神。也就是根據你自己的具體情況,如何來擺好自己的位置,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呢?你應如何去認識自己,如何使我們能夠明心見性,能夠對事物的看法達到真知灼見,我們才能把握自己。明確哪些是我們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好自己,我們還是懵懂一生憑著感覺走。

  佛教把所有的行爲,都叫緣起,就是緣起性空,這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什麼叫緣起呢?佛法爲我們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間存在的種種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個叫做萬法因緣生。一切衆生都在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都是因爲其間貫穿著一條“因果規律”。

  我們現代科學也在講因果規律,但是現代科學的因果規律,它只是認識物質性質的一些物理現象,而佛教講的因果規律呢?它是精神現象和生命現象的總合。佛教是把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生命現象都概括起來了,它不僅僅是講物質現象,這就是唯物。由于物質的變化,現在我們把物質變化的這種規律,也把它作爲一種因果律來認識也是適用的。但是,因果律不但適用于物質現象,特別是我們的心性和我們的生命,也是圍繞在因果這個範疇之內的。所謂因就是原因,所謂緣就是助緣或叫條件,由因緣和合所産生的事物叫做果,就叫因果,由因緣而生果。這個果又是造因者的報,就叫果報。其中因果關系雖然錯綜複雜,但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絲毫不差。所以,我們今天要講人的健康,首先要把這個因果關系講清楚。我們談到因果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你要說因果,那麼,爲什麼很多做了惡事的人,他還沒有得到惡報呢?爲什麼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他又沒得到善報呢?這個因果律怎麼說得通?在這個問題上,我就講幾件事情,給大家聽,大家也就會明白。

  事實上,因果定律,它是兩大類,你已經造了因,必然要得果,因果是不消滅的,因果也是不能抵消的。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佛教的經典當中有一句話: “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假使我們種下了這個因,有了這個種子,百千萬劫,就是很多年後,它還是存在的,這就叫業力種子,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稻種、麥種,時間長了它就爛了,而這個業力種子它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了的事情,就留下了這個業,也就是自己所造的這個業它是存在的,而這個業力是不可能抵消的。比如,我們在一塊地裏,先種的是小麥,再又種些雜草,我們把小麥比成善果,把雜草比成惡果,那麼是不是因爲種了小麥過後,就把雜草的因斷了呢?是斷不了的;是不是種了雜草,就可以把小麥的善果斷了呢?也斷不了的。因爲小麥結的果是小麥,雜草結的果是雜草,因果是不相抵毀的。如過去我們造的殺業,現在我們又去修橋鋪路,是不是就減得了殺業的果呢?減不了的。爲什麼減不了呢?因爲你造了殺業過後,你的果就是殺業果,你修橋鋪路的善果,是修橋鋪路的因所造成的。比如我們現在人說的;殺人要償命,那麼我去修幾條路就不償命了嗎?同樣殺人的果,還是殺人的業果,就是說自己所種的業它們之間是不能抵銷的是一個道理。現在人們認識的是物質性因果關系,與精神和人生的因果關系總是把它弄來混淆。由于過去種了點善根,他現在過著好日子,那麼現在做了惡事,他是不是以前的好日子就不過了呢?因果不昧,這個問題,無論你是在事業上也好,在健康上也好,它也是相符的,都是離不開這個因果關系。

  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典講了那麼多問題,它只貫穿著兩個字,一個“因”,一個“果”,那就是因果關系。我剛才所說到的爲什麼過去做的善事,現在得不到善報,就是說你以前做了好多好事,現在還沒得到好報。你看那些社會上做了很多壞事的人還逍遙法外,還沒得到報應,這是跟他所産生的因果關系不相抵銷的。我前次講課,講到中江縣的觀音崖,有副對子是,“做惡不滅,祖有一德,德盡則滅;行善不昌,祖有一殃,殃盡必昌。” 你做惡的人,他過去祖上有德在哪裏,所以他自己還有點福報,如果福報享完了,必遭其惡報。像種莊稼一樣,由于他去年的努力糧食豐收了,他還存有點余糧在那裏,因此他今年不會餓飯,與這個道理是這樣的。今年你做了很多善事,爲什麼還沒得到好的報應?是因爲你的善因還沒成熟,如果你的善因成熟了,報應就會體現出來。所以佛教裏的因果關系,是我們講一切法的前提。

  我們要知因識果,首先要明事理,要明因識緣,智者畏其因,愚者懼其果。緣由因生,法由緣生,善巧而立。也就是說,我們談到事業也好,談到身體健康也好,有智慧的人,他就會先做好准備。我們對身體來講,首先就去防範,而不去種因。比如,熱天快到來了,你只要做到饑飽勞逸適度,事先做到有准備,事先有防範,不種這個因,他就沒有這個果。凡夫最懼果,他就不管種什麼因,殺人放火他啥都幹,他不怕造業因,但是他一看到果報,他就害怕了。所以一般的愚者,他就只看果,只看現象,他不去尋找現象發生的本質。所以智與愚關鍵就在這裏。

  我們佛教經典裏面都講,菩薩爲什麼叫智者呢?因爲菩薩他有智慧,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這件事情,幹不幹得,幹了過後,它是不是有壞影響,壞的結果,這就叫覺者。愚者呢,他做事就不管什麼後果,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幹了再說,有果報的時候,他就怨天怨地,這就叫愚者。所以“智者畏其因,愚者就懼其果”。如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現在還沒得到果報,主要就是,他的善果還沒有成熟。現在我來講幾個公案給大家聽聽:有個叫“盧度濟難”的故事,在我國《二十四史》的史書中,記載了南北朝的一個武官,這個武官叫盧度,他在與北魏交兵的時候,正在向南逃走的時候,來到一條河邊,在追兵到來之際,他忽然起了一個念頭,起了個什麼念頭呢?他把雙手一合掌,他發願說:“觀世音菩薩,如果我今天逃得脫這一關,我今後就永遠吃素,不再殺生了。”就是他起了個念頭,發誓不再殺生,就是斷殺業果。他說了過後,奇怪是在追兵趕到的時候,忽然從河的上遊,漂來一塊木板,順流而下,直對著他所站位置而來,他見到這塊木板,心喜自己就有希望得救了,于是他迅速撲到河裏,抱著那個木板,他就逃跑了,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殺生了。所以心裏面起什麼念頭,就要結什麼樣的果,我們佛教把它稱之爲身、口、意叁業,身體做的行爲,就叫身業,嘴所說的話,叫口業,心裏所想的,就叫意業,這就是身、口、意叁業。身口意叁業所造下的業,就要成爲因。由于有因的存在,若遇到緣成熟後,他就會變成結果,也就是因果。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這個因果關系,再把因果關系分爲一種緣和一種因,成爲一種對比,産生對等的結果。若要有好的果報,那麼就要斷惡緣,行善緣;這個緣怎麼斷?我們又斷什麼緣呢?如首先我們…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