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政治理念的實現,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們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們已能放下自私的小我而爲成全全民的大我。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敵,往往會拼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政治理想跟現實世界的總有距離。
四、哲學家的人生觀:
哲學家把生命紮根于他們所發明和堅持的理念。理念是通過邏輯的思惟而證明其合理可信。哲學家的發現,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主義、存在主義、現象論,如今又有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均能與哲學家自己的生命結合爲一。換言之,他們的哲學理念就是他們的人生觀及宇宙觀。他們爲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們的理念仍能留存于世上,繼續推動下去,那就等于是他們的生命,進入了宇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來,偉大的哲學家們,雖然豐富了人類生命的價值,但由于受到時間的考驗,哲學家的理論也不斷的被改進,甚至彼此否定,以至逐漸演變成爲僅是曆史上的哲學名詞。
五、宗教家的人生觀:
一神論的宗教家是以生命來迎接永恒全能的神,並把生命與對于神的信仰結全爲一;人生是由于神的恩賜而來,也當服從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寵召而生天國,永遠與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創造者,人是創造物,起于神而是歸于神,人與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個別的,在人世間總是殘缺的,唯有回到天國,才是完美永恒的。此即彌補了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等生命觀的缺點。一神論的宗教家認爲,人雖與神人在一起,卻仍應各有其永恒的獨立人格,否則不免失之個別價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場的空虛。正因爲如此,偉大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們,多會接受宗教信仰偉大的哲學家們除了唯物論者,多不也會有其宗教信仰的傾向,縱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會相信泛神。
踏實的人生觀
踏實的人生觀,也可以說是禅的人生觀。此當先從肯定自我開始,然後提升自我,到達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這是說明我們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義、價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場肯定。人生何爲?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爲什麼要到這世界來走一趟?人生爲什麼會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實上,若能承認我們既是爲了受報而來,也是爲了還願而來,就會發覺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實,是很有內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報的意思,是我們除了這一生之外,過去還曾有過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過程;從過去無量世業所累積的種種罪報及福報,來到今生,然後延續下生,再到來生又來生。跟許多的過去世相比,我們于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爲,非常有限。同樣地,所接受到、遭遇到的也極爲有限。在現在生中,接受過去帶來的罪報及福報,同時又製造了不少的惡業及善業,准備繼續受報。
當我們知道了今生是由于許多過去世果報的累積,便能解釋爲什麼我們在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與所接受的,並不一定稱、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雖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卻能榮華富貴,集于一身;相反地,有些人雖然不斷努力,勤奮不懈,爲善不在人後,才智不在人下,卻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爲,這一生的受報,不論好壞,都是爲了對其過去多世以來的一切行爲,盡著回收及補償的任務,有的是你還他人的債,有的是人家還你的債。
小時候,我心中曾有疑問:“爲甚麼在衆多兄姐之中,中有我一個天生的體弱多病?到底是媽媽不公平還是另有原因?”學佛之後,我知道,這都是自己帶來的。當我在一九八八的回中國大陸探親,與家人團聚時,我的叁哥對我很羨慕,認爲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氣和最了不起的一個。後來,我告訴他有關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開水,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沒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時,也得抱病工作;我沒有私人的錢財。叁哥聽了便又覺得他比我更有福氣。因我相信,無量世來,我積欠衆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償還時能夠及時償還,也是一大福報。
人生一生之中,總會爲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作出若幹許願和承諾,也有一些是沒有特定對象的許願和承諾,類似的許諾從無量生以來,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是受報,也是爲了還願;受報是爲了克盡責任,還願是爲了實踐承諾。償債比較痛苦,還願是心甘情願的;償債是被動的受到逼迫,還願是主觀的慷慨施舍。有人處處占你的便宜,時時纏著你不放,你便可通過佛教的觀念,最好是作還願想,其次也作還債想;還願是踐諾守信,還債是負責盡責;有悲願救濟衆生是菩薩行者,有擔當償還宿債是有德的賢者。能作如此觀想,遇到逆境現前時,心中便不會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這是教我們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提升成爲一個賢者和一位菩薩。在提升的過程當中,首先當放下自利益而提起衆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願的情況下吃虧,往往感到煩惱痛苦。假使我們能以菩薩的心行爲榜樣,或是以自身來學習著修行菩薩道,便會知道菩薩爲了衆生,會作無限的付出,而不執著回饋;菩薩爲了衆生的利益,便不計較自己爲何吃虧,也不在乎自身爲何受苦受難。無限製地付出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乃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菩薩的慈悲了。把一切利于衆生的事提起,且不在乎自己的損失,了不會引直起煩惱,那便是菩薩的智慧。當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後,便已增長了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豈不就是自我的提升嗎?
叁、消融自我:
這是從有修有證,有施有受的層次,更進一步,做到完全沒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從佛法的立場說,稱爲“空、無相、無願的叁解脫門。“空”是叁轉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施的事物;“無相”是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願”是無四願:無衆生可度、無煩惱可斷、無佛法可學、無佛道可成。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叫做無功用行,雖其度盡衆生,不以爲有衆生可度、已度者。
此于一般人而言,很難做到,但何妨心存向往,試著練習,當你付出之時不是爲求回饋,付出之後不再挂在心上。對社會大衆作了任何多大的貢獻,要想像著那是社會大衆共同的福報所感;相反地,由于有了讓你奉獻的機會,應感激社會大衆成就了你的道業。
雖然這是道業,也不要覺得這是你做的一項功德;若能如此,雖尚未實證“無我”的境界,卻是有助于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觀:
超越的人生觀,指的是已經徹底得到解脫的聖人。現舉出如下的一則禅宗公案來說明。
洞山良價禅師曾說:“直須向萬裏地寸草處去始得。”接著又問:“祗如萬裏寺寸草處,什麼生去?”後來有人將此告知石霜楚圓禅師,石霜便雲:“何不道,出門便是草。”萬裏無寸草處不離處處都是草,超越了有草及無草,才能脫離執著的煩惱。
《維摩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又雲:“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又雲:“罪、福爲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他此相,無縛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既不落于左,也不落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縛而左右逢源。
《六祖壇經》雲:“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不受外境所汙,每一念都能明爭無染,離主觀也離客觀,心中無一物牽挂,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行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心無所求亦無所得,才有大智慧的顯現。
《人生觀的層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