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停心觀”修行法▪P4

  ..續本文上一頁斷、自我的執著範圍,便隨著變化。可是凡夫執著的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虛妄不實的以幻爲真。若能經常提醒自己,自我執著的結果,除了增加煩惱,沒有一點好處,便是界分別觀的功能。

  十八界的構成要素,不出于精神與物質的兩大部分。物質的部份即是地、水、火、風的四大,我們的身體由此四大和合而成,我們處身的世界,也是由此地、水、火、風的四大和合而成。此四大類的元素,均在空間之中運動,知道並且利用這四大元素的便是精神,佛法稱之謂識。所以十八界能夠組合成一個人的完整的生命現象,換句話說,人的自我,也不過是十八界的個別零件的暫時組合,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叫做自我。

  正由于在界分別中,以破除自我的執著爲最重要,因此在《雜阿毗昙心論》卷五要說,觀自身界方便,即是觀自我身體的種種自性、種種業、種種相。被我人所執著爲“我”的自身,即是地、水、火、風、空、識的六界。當觀地界爲水界潤故不相離;當觀水界爲地界持故不流散;當觀火界成熟故不淤壞;當觀風界動搖故得增長;當觀空界空故有食等出入;當觀識界合故有所造作。

  該論又說,再觀此身,從足至頂,種種不淨充滿。觀察此色身現象,猶如猛風,飄散聚沙。如是觀法成就,能得空解脫門種子;于彼生死厭離不樂,得無願解脫門種子;于生死不樂已,正向涅槃,得無相解脫門種子。若于此觀“得不作想覺已,觀一切有爲,皆悉散壞,是名界方便滿。”也就是說界分別觀觀成,即見有爲相壞,無作相現。

  根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將此界分別觀,稱爲“界善巧”。並謂界有十八,即是觀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並且了知此十八種法的各別的界域,各別的運轉,即能于此因緣而得善巧。

  

  念佛觀

  五停心觀,應該只有五種禅觀法門,但在諸經論中,對于“界分別觀”則或有或沒有,沒有者乃以念佛觀取代之,例如《坐禅叁昧經》卷上的“第五治等分法門”,即是舉的念佛觀,教人一心修念佛叁昧。《五門禅經要用法》所雲五門,即是安般(數息)、不淨、慈心、觀緣、念佛。其次第與本文所取者相同。因此有人說五停心觀可以稱爲六門觀。故在中國淨影的《大乘義章》列出觀佛觀,天臺的《四教儀》列出念佛觀。

  依據《坐禅叁昧經》卷上所言,念佛觀是爲“等分行及重罪人”而設的觀行法門。初修行者,當教其至有佛像處,專心一意,觀看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憶持,還至靜所,則以心眼,觀佛像相好,系念在像,不令他念生起,若起他念,立即攝念,還住于佛像相好。若心不住,其師當教行者,自責其心,既責心已,心不散亂,此時便得以心眼見到佛的像相光明,如眼所見。進而要將佛像的叁十二種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一一憶持,用心眼一一觀想,能見一佛,接著便得見二佛,乃至得見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既得見佛,又得聞佛說法。既得念佛色身,又複念佛功德法身的無量大慧,無崖底智。如若以心眼念佛色身相好,而空無所獲,仍當勤心專念不忘,以報佛恩。 

  另據《五門禅經要用法》所言:“若心沒者,教以念佛,若行人有善心已來,未得念佛叁昧者,教令一心觀佛。”此書對于觀佛念佛,說明相當詳細,現在將之分層次第介紹如下:

  第一、初步觀佛相好,觀佛像的叁十二種相好,了了分明之後,即閉目憶念相好在心,若不明了,再開眼谛視佛像,至心明了,還坐靜處,正意系念佛像相好,在感覺上如對真佛色身無異。

  第二、已見佛像相好,了了分明,如見真佛色身後,次當還坐靜處,系念自己額上,一心憶念佛身相好,額上即有佛像出現,從一至十,乃至無量。如斯佛像從額上出後,去身不遠而還者,此修行者爲求聲根性;去小遠而還乾,此修行者爲求辟支佛根性;去甚遠而還者爲求大乘根性。

  第叁、次見額出諸佛還近修行者身,地作金色,諸佛盡入于地,地平如掌,明淨如鏡,修行者自觀已身,亦明淨如地。此名得“念佛叁昧境界”。

  第四、繼續系念在心,然後再觀整體佛像相好,即見諸佛從心而出,手執琉璃杖,杖頭出叁乘人。末後一佛執杖在行者心前,正立而住,接著轉身還入于行者心;先出諸佛,一一回轉入心。若此行者是小乘人,諸佛入盡即止;若是大乘人,諸佛盡入心已,又從遍身毛孔中出,諸佛光明滿于四海,上至有頂天,下極風輪,如是照已,還來入身,如淨琉璃。如此觀成,能生諸定,故名“一切念處”。佛所執杖,乃是定相;光明相者,乃爲智慧。此非外道神仙所見,乃是“內凡境界”之相。

  第五、舍前二境界,系念在臍,一心觀臍,不久之後即覺臍有動相,而心系不亂,逐見有鮮白色物,大如雁卵。繼續用心眼谛視,即見有蓮花,莖似琉璃,臺爲黃金,有佛跌坐臺上;此佛的臍中也出蓮花,花臺有佛,第二佛的臍中又出蓮花,花臺有佛,如是輾轉層出,乃至形勢如大海;末後一佛還入臍中,乃至最初一佛入行者臍中已;此時行者自身諸毛孔,遍出蓮花滿于虛空,此等蓮花又一一還入行者臍中。到此時,行者身體,自覺柔軟輕悅,自見身體明淨如雜寶色。

  第六、行者次觀自己頂有五色光焰,更觀五光有五瑞相,見有一佛在光明中結跏趺坐,更觀五光之中各有一佛,一一口中皆出蓮花,遍滿大地。更觀五光中佛,一一皆從其臍中出一獅子,吞食諸蓮花盡,還入五光中佛臍中;最後,五光及佛,皆入行者之頂。此名“獅子奮迅叁昧”。

  第七、次觀五光五佛入頂之後,行者自見己身作金色,並見臍中有物,圓滿明淨猶如日月。更觀即見佛出,滿腋下及腰中共有四佛出現,一一佛出無量圓滿明淨日光;以此光明,即見四天下一切景色,上至有頂天,下極風輪,悉皆明了,如見掌中,無有障礙。此名“白淨解脫境界”。

  第八、見此境界之後,四佛還入行者腋下及腰中。然後複見白焰諸光,從行者身體的前入後出、後入前出、左入右出、右入左出。如是四種入已,行者即見自身明淨,及水四邊,圓滿淨光。此名爲“明淨境界”。見此淨光之後,即名爲“成念佛叁昧”,在四禅中。

  以上所介紹的念佛觀,必須是在已有經驗的賢者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修練。而且在每得一種新情況後,必須立即禀告老師,時時都在老師的照顧之下修練,才會正確安全。

  這裏的念佛觀,是觀像及觀想的念佛,與宋明以後中國佛教從所熟悉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獲得念佛叁昧的境界。

  

  後記

  五停心觀,本爲修習大小乘禅定的基礎方法,但是一般人總以爲它是小乘叁堅位的第一位,其次兩位是別相念處與總相念處。叁賢位之後,便是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個位子,稱爲四善根位,,與叁賢位相加,稱爲七方便位又名七賢位,過此七賢位,方入聲聞四沙門果的第一果阿含位,才算進入聖位的初階。以此可知,五停心觀的位次,尚屬叁界內的凡夫所修。因此也就不爲一向以大乘自居的中國佛教所重。

  可是在大乘佛教諸經論中,也常見有五停心觀的修行方法,特別是不淨觀及數息觀,一向被稱爲二甘露門,若修離欲的梵行,當先製淫念,故觀不淨;若修禅定行,當先製散心,故用數息。所以受到普遍大量發揮介紹,鼓勵修持。例如天臺智顗大力闡揚的止觀法門,是從次第止觀而到圓頓止觀,故對于五停心觀著墨也多。

  中國禅宗雖然主張不落階梯,頓悟成佛,這對于初心學佛的人,能夠很快得力的,實在太少。所以自宋代後,多援用淨土行的持名念佛爲初機的方法,然後教導參究“念佛是誰”的話頭。

  由中國傳至日本的禅宗,也是教參公案,或教端坐正念,一切善惡都莫思量。但亦多教人先修數息法門,以除散亂,然後教用參禅方法。我本人在國內外指導禅修,也以教授數息爲入門方便。

  中國天臺智顗禅師的《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即說:修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即用五停心觀的不淨、慈心、界分別、數息的四項;二者正觀,即觀諸法無相,皆從因緣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然此五停心觀,能使行者從有相觀進入無相觀,從有我的執著進入無我的解脫,乃是大小乘共通的禅修基礎。

  若以我的看法,五停心觀雖然一向被認爲是用來對治五種修行的問題,其實也有更積極的功能,那就是:

  1、數息觀是從安定散亂心而進入如來禅的初門。

  2、不淨觀是從舍欲離淫而進入梵行乃至六根清淨位的初門。

  3、慈悲觀是從慈心不瞋恚而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

  4、因緣觀是從明察生死來去的因果關系而進入大解脫慧的初門。

  5、界分別觀是從分析人生現象而進入無我、無相、無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門。

  6、念佛觀是從觀像觀想的有相念佛而進入空、無相、無願(又雲無作)之叁解脫門的初門。

  若能作如此說明,五停心觀,豈不正是大乘佛法人人必修的功課?總括言之,五停心觀,便是以數息來安心,以觀不淨來淨心,以慈悲觀生慈悲心,以修因緣觀、界分別觀、念佛觀發起智慧心。縱觀整體的大小乘佛法,不就是以這幾大項目爲中心嗎?不過初心學者,必得在賢師指導下修習五停心觀,方能安全可靠。

  

  

  

《“五停心觀”修行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