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再學 二、叁主要道

  

二、叁主要道

  

  【大准提無上瑜伽的止觀修持方法,亦遵循《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止觀修持,有叁種要道。

  

  第一、出離心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

  

  第二、菩提心。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

  

  第叁、空性見。中觀(清淨見,勝義谛),也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即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

  

  “叁主要道”,也譯爲聖道叁要、修道叁要、佛道叁根本,或佛法叁根本要義,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師對全部佛法的精要總結,它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來概括整體的佛法,突顯叁世諸佛的心要。一切佛經攝爲叁藏,而叁藏要義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所有佛教經論,將整體佛法融彙在“叁士道”修行的“道次”當中,使全體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語皆爲修行教授。一個領會“菩提道次第”的行者,猶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鑰匙,哪怕撿到一片抄寫著佛經片言只語的碎紙片,也能迅速轉爲修行的指導。因此說“菩提道次第”是一種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是“諸佛言論精髓中最精要的部分”,而“叁主要道”則是整個“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說整體佛法是一座宏偉的大廈,那麼“菩提道次第”則是支撐這座大廈的梁柱,而“叁主要道”則是梁柱中的主梁。正因爲有了這根主梁,整體佛法的大廈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叁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軀幹的大廈甚至不能稱爲“佛法”。由此可見,“叁主要道”的極端重要性。

  

  佛經叁藏十二部,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開示衆生一條從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給予衆生成佛解脫的知見,修證成佛的法門。然而,一大佛藏,萬千法門,伏有一條根本的能統攝所有法門、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則是“叁主要道”。若將佛法大海比喻成牛奶的話,則“菩提道次第”是牛奶之精華乳酪,“叁主要道 ”則是乳酪的精華——乳酪最上面的一層。學習“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領悟一大佛藏、浩瀚經論中佛陀的整體教法;學習“叁主要道”,則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一)出離心——入佛法之門

  

  出離心,是對輪回世界無常、苦、空本質的一種徹底認識,以及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産生的超越心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衆生所迷戀的輪回生活,而趣向解脫之道。對于整個學佛修行來說,這一步是起點,是最爲關鍵的第一步。若這一步走不好,則整個學佛修行都會成爲問題,輕則虛擲一生,重則誤入歧途。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若無真正的出離心,心中仍伏有對世樂的貪戀,則一切修行仍脫不了世法的範圍,無論誦經、拜佛、念咒、觀想、參禅,皆非解脫之正道,仍爲輪回之業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貪著于輪回世界中的幻相而無超脫之念,對于修行人而言,這種貪著,如對世俗八法(利、衰、苦、樂、稱、譏、毀、譽)的執著,也仍會變相地潛伏于心中,尤其是“名聞”(稱譏毀譽)之念。林語堂在一本書裏說,古時有老僧不願在山中與沙彌作日常談,而欣樂于都會人群中講法,其中可能也有“名聞”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裏閉關禅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頭,想著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議論著這山洞裏的大修行人是多麼了不起。可見,真實具量的出離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看了出離心。

  

  甯瑪派大德那日帕說:“若無出離心,則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會轉變成渴求現世的名聞地位。這是引發更多生死輪回的因種,也會因此而增長驕慢、嫉妒、嗔恚、貪愛等等煩惱。而你所認爲的修行,實際上將帶你到叁惡道,這與造業而墮落並無差別。”祖師說:“沒有滲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叁界輪回的軌道。”因此之故,可以說,只有真實生起了出離心,才能說跨入了佛法之門,一切的法門修持才成爲趣向解脫的佛法修行。

  

  《叁主要道》頌雲:“無真出離即不得,舍求有海安樂果。”這裏要求的是真出離,也可謂“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脫塵俗、趣向解脫的出離心。傳統也將出離心,譯爲厭離心、厭世心,容易讓人誤會成厭世、消極、悲觀的心態。在修出離心的過程中,會有從迷戀塵世而變成對輪回世界無常的危機、苦空的厭離,這些心量轉變過程,可能會有消極、悲觀、逃避的心理狀態。但真出離、正出世心,絕對不是這樣一種厭離心理,而是一種透視了凡庸衆生輪回世界苦空無常的本質後的輕松放下,是一種對解脫成佛境界常樂我淨的欣然向往。所以,真實的出離心是從世俗走向超世的轉變契機,是一種從凡庸走向超越的毅然決心,是整個學佛修行“入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門

  

  “叁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諸佛菩薩共宣、千經萬論同贊的佛門第一法寶。宗喀巴大師說:“菩提發心是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提心,都會變成成佛的因素;若沒有菩提心攝持,僅有出離心,雖能獲得聲聞獨覺羅漢之果,但終不能入菩薩道而圓滿成佛。所以說,只有發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門”。《佛子行》雲:“菩提心,乃是最勝真實成就佛果的因。若無菩提心,則失一切大乘法行。”《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嚴重,何況未發菩提心呢?無菩提心,則所修一切善法,是否與佛法相應,皆成爲問題。無論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無論修橋鋪路、施衣施食、種種善業,皆非成佛因種,至多感得人天福樂之果,不出叁界,仍爲業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無菩提心攝持,報生欲界頂天,成爲擾亂世間之天魔,攝欲界衆生爲其眷屬,仍是魔業。故菩提心極爲重要,《叁主要道》頌雲:“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即是勉勵修行者,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出菩提寶心。

  

  菩提心,乃是不僅希望自己解脫,而且常求一切衆生都解脫的心,也即是“爲利有情願成佛”之心。這一自度度人、普渡衆生的心願,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這樣的菩提心願,則十方諸佛視其爲佛子,一切菩薩視其爲兄弟。進入大乘、一生成佛的關鍵,即在真正發起菩提心。

  

  那麼,未發出離心,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覺悟成佛?答曰:未發出離心,而雲發菩提之心,絕無可能。這一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關系極爲重要。學佛修行之人,以爲已發菩提心者,請檢視自己的出離心是否真實具量,若不然,則自己以爲的菩提心必定是有問題的,或相似,或虛僞,非真實菩提之心。因爲,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種不能忍受其他衆生沈溺輪回苦海的心態,由大悲心而引發菩提心。若無大悲心,則永遠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大悲心,則在出離心基礎上産生。出離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論》說:“如果人們對叁有苦從未有過體會,甚至在夢中也未曾覺察一切所求都是輪回苦因,又怎麼可能會生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因此,可以說出離心和大悲心是同一種心態。觀察自己生死輪回之苦的真相,則是修出離之心;觀察他人輪回生死沈溺苦海的生存處境,則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見,《叁主要道》實隱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從“暇滿人生難得”到出離心之間的“下士道、中士道”內容,在《叁主要道》中均歸入“出離心”的範圍內。若不明次第,我們很可能誤將對菩提心的希求當作真正的菩提心了。所以,應按出離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極爲重要。若論其精要,可詳閱《菩提道次第廣論》,精研《叁主要道》,無論“七重因果法”還是“自他相換法”,都蘊含著極爲巧妙的轉變心念的法門,讓我們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論其重要,則可謂菩提心,乃是一切諸佛高深殊勝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的修行核心。《入行論》謂:“菩提心是聖言乳中提煉出來最醇厚的奶油。”諸佛除說菩提心外,從未說過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此菩提心爲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無幾了”。

  

  (叁)空正見——生死解脫之慧

  

  《叁主要道》頌雲:“不具通達法性慧,雖修出離菩提心,終不能斷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緣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見,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達成生死解脫的智慧。法性,亦名實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達法性,明悟實相,才能證悟斷除生死輪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達法性慧”,雖有出離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輪回。這是因爲,生死之根,乃是我執,也稱無明,乃是對宇宙和自我真相的一種幻覺,即在意識深處覺得有一“我”“我的”觀念,覺得外境有實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這稱之爲“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明的實質。《四百論》雲:“因緣所生法執爲真實有,佛說是無明。”因此無明,執有法我、人我,遂有貪、嗔、癡,起惑造業,引生後有,遂有輪回。故生死輪回的根本正是我執,解脫生死必須破除我執,斷除這一“生死根”。

  

  空性正見,正是與實相相應,破除我執的無我智慧。若但修出離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見,未得無我空慧,則不能斷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故空性正見,乃“修道叁要”在出離心、菩提心之後的第叁要,乃是佛教叁藏十二部、千經萬論共宣的佛門大智慧。其實修實證,正在“緣起法”之中,故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頌雲:“故勤方便通緣起。”通達空性之關鍵,乃在緣起。世人不能通達緣起,故或墜常見,或墜斷見,不能明悟“緣起性空”的妙義。

  

  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見,僅依出離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達到大乘五道的“資糧位”。若叁要具足,依叁要而正確行持,則能從大乘“加行位”,經“見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脫及究竟圓滿的佛果。

  

  以上,只是《叁主要道》的名目及大義,至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深入诠釋、實際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認識,需精研《叁主要道》《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其他大經大論而學修。廣義而論,一大佛藏,皆是“叁主要道”的诠釋。 

  

《大乘攻略:再學 二、叁主要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