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莊嚴所在
一位居士訴說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小時候父母管教嚴格,無自由可言;好不容易長大結婚了又被媳婦限製;工作還算得心應手,可是應付各種關系精疲力盡;現在老來老去了又要看兒子兒媳眼色行事……總之,總感覺處處受難爲,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找到幸福?
清淨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爲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爲他故作姿態,明明心裏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甚是洋洋自得。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
鄰居聽說,紛紛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實在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爲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清淨說:你小時候父母管教嚴格,雖無自由可言,但卻幫你養成了堅韌獨立,勤奮耐勞的好習慣;結婚後被媳婦限製,所以你沒有犯大的過錯;工作中應付各種關系,雖然勞心,卻使你獲得家境富裕,衣食無缺;現在老來看兒子兒媳眼色行事,說明家庭和睦,樂享天倫。所以,你不要只在生活的記憶中想到苦,也要想到這些苦所帶給你的實惠。
居士眉頭一下舒展開了,面露笑容。
清淨繼續說:對于深陷世間八法的我們來說,只要找到爲之煩惱的這件事爲我們帶來的好處、利益,我們一定會破涕爲笑。然而,無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即使通過找到一點好處和利益來獲得暫時的喜悅,一轉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煩惱無盡。
所以,修行人不能總是依靠這種暫時的止痛藥,而應該進一步觀修,以通過透視“苦”,找尋究竟的安甯與快樂。
因爲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劇的、無意義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養我們身心生命的營養,端看我們會不會清明而快樂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樂所帶來的苦,我們會生起深深的出離心;用心體悟到苦之源頭的莊嚴,我們會具足智慧心;致力于體悟大衆本具的莊嚴,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對于志求解脫的修道人來說,當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對境。當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爲加持我們早日成就道業而示現的佛陀。發現自己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智慧,發現大衆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慈悲。發現自他本具的莊嚴,亦即解脫。
佛陀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無明、苦難和墮落的假象背後,必有實相的莊嚴。相信或求證佛陀的教言,則必會發現莊嚴的存在和永恒。或許,就連那所謂的“無明、苦難和墮落”亦是來自、存在且將回歸于這份莊嚴。
如實接納自己,以出離心體悟自己的莊嚴,謂之自度;如實接納衆生,以菩提心發現衆生的莊嚴,是謂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會捆綁著我們,全然在于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內心完全開放,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亦體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認爲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也懷著敬意看待他人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見。《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永嘉大師《證道歌》:“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須知,修行出世解脫之法,從無違緣和障礙,有的只是上師和善知識。當我們感覺遇到違緣時,說明我們已經落入世間八法,此時要做的不是要改變現象,而應該透視它,看清它的本質,發現其本具的莊嚴所在。
所以,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試著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體悟生命本具的圓滿和莊嚴。當我們對生命中所有的現象,都如實接納,同時生起光明覺照時,任何事情不會再挫傷我們,束縛我們,而只會令我們進步和解脫。自此,智慧、覺知、慈悲、柔軟、豁達和自在,會充滿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