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之“道”

  259、叁主要道之“道”

  “叁主要道”,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師對全部佛法的精要總結,它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來概括整體的佛法,突顯叁世諸佛的心要。一切佛經攝爲叁藏,而叁藏要義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所有佛教經論,將整體佛法融彙在“叁士道”修行的“道次”當中,使全體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語皆爲修行教授。

  一、出離心(解脫道):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以“不淨觀”之“苦、空、無常、無我”培植出離心,以“小乘聲聞戒”維護出離心,致力于內觀深思,出離六道,結束輪回。

  二、菩提心(菩提道):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輪回,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同得覺醒,志求證得無上菩提;以“淨觀”之“常、樂、我、淨”培植菩提心,以“大乘菩薩戒”堅守菩提心,致力于慈悲奉獻,六度四攝,自覺覺他。

  叁、空性見(密乘道):中觀清淨見,稱作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也稱作“不二法門”,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以“垢淨不二觀”實證空性見,以“密乘叁昧耶戒”保任空性見,以自他相換法而獲得即身成就。

  在叁主要道的次第中,小乘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延伸爲大乘叁大學派“唯識系、如來藏系、中觀系”,此叁大學派叁位一體,不二法門,分別爲大乘真如佛性之“體、相、用”。

  佛陀對于真如佛性的表述,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即空即有,有時說非空非有。這都是針對不同根機和次第的衆生,從佛性的“法、報、化”叁身,也就是佛性的“體、相、用”叁個角度或分別诠釋,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見過杯子的人講清這個杯子,需要分別表述出“材質、形狀、作用”,這就是“體、相、用”。

  清淨把佛陀對真如佛性的表述總結爲:

  中觀唯識唯心見,

  法報化身自顯現;

  心佛衆生無差別,

  體空相明用周遍。

  體:法身空寂,中觀空性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叁法印之“涅槃寂靜”。

  相:報身光明,唯識瑜伽(苦樂覺知,轉識成智),叁法印之“諸行無常”。

  用:化身周遍,唯心如來藏(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叁法印之“諸法無我”。

  如虛雲大師開悟偈,就是從“體、相、用”來表述自性: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體空),春到花香處處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來(用周遍)。

  密乘道不二法門的修行竅訣就是“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輪回和涅槃同在,如同手心和手背,一體不二,同歸真如。也如同一棵大樹經曆四季交替,樹葉生長脫落就是輪回,樹幹如如不動就是涅槃。當我們的心忘記樹幹,卻牽挂于樹葉之生滅,就是在涅槃中感受輪回之苦;當我們的心安置于樹幹而欣賞樹葉之來去,就是在輪回中安享涅槃之樂。

  佛法不是教你改變現象,而是教你透視現象;佛法不是教你解決問題,而是告訴你這根本不是問題;佛法不是教你怎麼成佛,而是讓你明白自己本來是佛。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

  如來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脫同真谛。

  如日與光不相離,如來功德即涅槃。

  真我與佛無差別,一切有情所歸趣。

  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

  垢淨如如性不異,唯佛世尊獨能了。

  衆生悉有如來藏,叁寶于是現世間。

  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

  佛與衆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

  一切衆生本清淨,叁世如來同演說。

✿ 继续阅读 ▪ 雙重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