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必須先要做到自淨其心,才能往生佛國淨土。
7·《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四弘誓願,是菩薩戒的基礎,又叫做一切菩薩成佛的通願。發大乘心,求成佛道,就是菩薩初發心。若要求受菩薩戒,先要忏悔、發願,然後接受叁皈,《六祖壇經》就是以此架構來勸人實踐它的法門。不過,《六祖壇經》在四弘誓願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觀念,因爲自心是無量廣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淨不動無障礙的佛性,所以發願度無量衆生不是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斷一切煩惱不是心外真有煩惱可斷,修學一切法門不是心外真有法門可學,成無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這樣,便成了心外有衆生、有煩惱、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執著攀緣,不是解脫自在。但也因此造成許多人的誤解:自己尚在煩惱中而說沒有煩惱,也不需要斷煩惱;不懂佛法而認爲沒有佛法可學;無能幫助衆生而認爲心外沒有衆生需要度;不知佛道是什麼就認爲不需要成佛。這就變成了邪見,亦即《六祖壇經》所說的“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惡毒”等的心理現象。
《六祖壇經》的法門又叫做無念法門,《六祖壇經》的修行叫無念行,連帶著無念的觀念,還有許多名詞。在〈般若品〉有“無住無往亦無來”、“無念無憶無著”、“無相”;在〈定慧品〉有“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在〈忏悔品〉有“無相忏悔”、“無相叁歸依戒”。
“無念”一詞最早見于《大乘起信論》,但《六祖壇經》是不是受了起信論的影響,不得而知;在《金剛經》有這種暗示,那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六祖壇經》不用無心而用無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淨心混淆。《六祖壇經》中所講的自心一定是清淨心,無念是指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驕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後念不被前境所縛,所以“心不染著是爲無念”
“無住無往無來”是用之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它說明了用大智慧來超越一切煩惱的事實,所以《六祖壇經》說“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它不是本來沒有而現在有,也不是現在一直停在這兒,從來沒有離開過;不能說它是有或是沒有,不能用任何話來形容它。同樣地,如果運用大智慧,便能使我們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個念頭上,也不被任何念頭所吸引。“無住”是指現在,“無往”是指過去,“無來”是指未來。也就是在每一個念頭上面都沒有我,實際上就是無我的意思。“無憶無著”,所謂“憶”和“著”是指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偏差和事物有取有舍,那就是煩惱。因此《六祖壇經》說:“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會,即是見性成佛道。”
“無相”這個名詞也是從《金剛經》的經句而來。前面已舉過《六祖壇經》所用的《金剛經》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且《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其實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這叁種是指衆生的自我中心和他的生活環境,壽者相是衆生在時間上活動的現象,四種相也就是衆生在時空中的關系和現象,這些叫做一切相。唯有離開一切相,才能發現無上的真如心。因此《六祖壇經》要求我們以無念得到智慧,以無相親證佛性。所謂無相是指離開內外相對的相以及體用相對的相。
《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
佛教徒的生活實踐通常是用戒定慧叁無漏學作依准。依戒攝身,依定攝心,依慧指導各方面乞討的行爲,這是佛法不變的原則。在受戒之前需要發願、忏悔,發願是願意接受佛法修行佛道,如《壇經·忏悔品》所舉的四弘誓願;忏悔是對于叁世的罪障以至誠墾切心來忏悔。凡夫在受戒之後,對于戒律的持守,尚有違反的可能,所以還要忏悔。一次一次地違犯,再不斷地忏悔,就能持得愈來愈清淨,犯過失的可能愈來愈少。《六祖壇經》也鼓勵這一點,所以設有〈忏悔品〉,裏邊包括忏悔發願和受叁歸依戒。然其與一般經典所不同的,是強調“無相”的觀念。無相的意思是心外無法,一切法皆是從自己的心中所顯現,歸依叁寶也即是歸依自心,以“自心”歸依“覺”、以“自心”歸依“正”、以“自心”歸依“淨”,便是歸依了叁寶。
一般的說法是以坐禅來達到定和慧的目的,而《六祖壇經》于此也有不同的觀點。
通常認爲坐禅的方法不出于禅觀,也就是用各種不同的觀想法,例如數息觀和不淨觀,或五停心觀等,來達到身心統一及超越身心之外的目的,可是《六祖壇經》對此有所批評,它主張既不要著心,也不要著淨,也不是不動。如果著心,那是妄想;如果著淨,那是妄念;如果是不動,只有自性才能辦得到,所以它說:“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這對于傳統的次第禅觀而言,是不相同的,傳統的次第禅觀,是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用心去放在一定的方法上,然後使得散亂心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入定境。可是《六祖壇經》所說的坐禅不在于打坐,乃在使得自己的心當下不起雜念而能見到不動的自性,叫坐禅。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內心自然不亂,所以也叫定,並且說這是真正的禅、真正的定。從外面看叫做禅,從內看叫做定;實際上,坐禅、禅定,是指同一樁事。
《《六祖壇經》的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