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無往而不勝
“無往而不勝”:以慈悲心、智慧心行持于世間,能化解所有的煩惱和怨結,智慧無惱,慈悲無敵。
大乘佛教的心髓就是“悲智雙運”。就菩薩的修行道,佛陀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大慈悲爲根本”。就佛陀的菩提聖果,佛陀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佛心者,大慈悲是”。離了慈悲和智慧,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
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隨時願意給衆生提供快樂和幸福,悲是隨時願意救一切衆生離苦。所謂無緣,就是沒有任何親疏、愛憎之分,舉目皆親。慈悲的對象,包括親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類,也包括動物,涵括一切衆生。沒有哪個衆生是菩薩舍棄的,是菩薩不願施以援手的。菩薩對任何一個衆生,不敵視,不漠視,不忽視,大悲周遍,綿延不絕。
所謂同體,就是將衆生和自己視爲一體。就像你的腳扭傷時,手自然會去撫摸以減輕疼痛,這種幫助是身體的自然反應,是不需要加以考慮的。而在疼痛沒有解決之前,這種幫助決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分別,手是施恩者而腳是受惠者,不會有什麼感恩與報恩的需求。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尋聲救苦”,之所以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爲擁有智慧,超越了二元對立,體證到生佛同體,消除了自我和衆生之間的對立和隔閡。這種幫助不需要任何條件爲前提,不需要考量對方是惡是善,是敵是友,是否有利可圖等等。同時,這種慈悲是“叁輪體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間的對立以及希求獲取所謂的功德。正如《金剛經》所說:“菩薩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無我,才能無住;因爲無住,才能慈悲無限。
聖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並以此警策自己。其區別在于,在聖者的世界裏,沒有二元對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對惡人惡行,凡夫會說:“你遲早會遭報應!”凡夫自身雖未施暴,但卻寄希望于因果法則完成施暴。而聖者會說:“你終將成佛!”因爲聖者祝福天下蒼生,覺悟一切有情。
這是一個多維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業所感的世界中,每個人還在感受著自己的別業。大衆面對同一個人、事、物,獲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萬別。世界只是一面鏡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的覺受來自于內心種子與外在因緣所起的現行。我們口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其實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國王,都擁有絕對的權力。是做暴君還是聖王,是把內心世界建成淨土或者地獄,每個人都有權力自主選擇。當我們對他人施以批判、攻擊和抱怨時,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們期待惡有惡報時,則是施以詛咒和刑罰。我們判決罪人越多,我們的內心就越黑暗。
然而,這絕不是菩薩所期望得到的結果。菩薩“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爲一個菩薩道行者,我們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們也不判衆生有罪;我們不希望遭受懲罰,我們也不希望懲罰他人。我們擁有慈悲和智慧,我們愛所有的衆生,祝福一切,覺醒一切,安樂一切。
六祖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當我們忘記了慈悲和智慧,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生動亂,就會被貪欲、自卑、內疚、煩惱、嫉妒、嗔恨、憤怒所政變,失去權柄和掌控,內心世界就會演變成充滿了沖突和危機的戰場,處處不得安心。《壇經》雲:“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說煩惱和怨結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爲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因爲沒有智慧和慈悲,內心才會顛倒錯亂,産生沖突、矛盾和掙紮。我們要歡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們當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並祝福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于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雪漠上師說:“對于一顆無求的心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誘惑,沒有任何汙染,也沒有任何困難。一切都在爲你提供營養,但一切都無法對你造成束縛。”這就是以慈悲和智慧,“無往而不勝”的真實含義。
《普賢行願品》雲: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觀無量壽佛經》雲: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無著菩薩和彌勒菩薩:
被尊爲“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的無著菩薩,成就前曾在山上苦修叁年彌勒菩薩的教法,但毫無成就迹象。無著懷著非常失望的心態下山,相繼看到一位鐵匠用鐵棒磨針;山洞中水滴石穿;鷹的翅膀磨透岩石等景象,無著菩薩發願繼續精進努力,又返回原來的山洞,繼續修了六年,仍然未得成就,再次失落地下山。路遇一條下半身受傷的狗,傷口爬滿了蟲蟻,狗顯然極其痛苦。無著産生了真實的慈悲心,不但用自己身上的肉養狗的傷,怕用手拿會傷害蟲子就用舌頭舔……突然,狗變成了彌勒菩薩,對無著說:“我對你暗示了很多次:開始磨針的是我,後來讓你看見滴水穿岩、鷹翅穿山的也是我,我時時刻刻都在你的身旁,只因你業力深重感覺不到。現在好了,你內心發起了無僞的慈悲心,業障已然消除,你已如願,從今以後你與彌勒菩薩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