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實證涅槃法
“實證涅槃法”:發起無上菩提心,實證于涅槃。
涅槃,梵語音譯,是指清涼寂靜,煩惱不現,衆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的中道體性意義。舊譯滅度,或寂滅。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和煩惱,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雜阿含經卷第十八》雲:“涅槃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一、涅槃與圓寂:
玄奘大師將“涅槃”譯爲“圓寂”,此義比較完善,因爲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曰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莊嚴做到圓滿無缺(圓),叁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歸“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得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圓寂境界。圓曰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曰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其內涵,圓寂屬于大乘無爲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爲小乘涅槃。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爲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被無明所蒙昧,所以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複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
涅槃有二種:一、有余,二、無余。分叁段詳細來講:
(一)就小乘方面:證得阿羅漢果,對于召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業所召感的生死果報身未滅(生命體猶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受生死,叫做無余涅槃(無余外生死苦果可滅故)。換言之:不但召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衆苦所聚的生理之現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此爲無余涅槃。以上爲小乘的有余、無余涅槃(此有余、無余同爲一體,因同斷見思,同證真理。其不同處,唯在有漏依身滅,未滅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盡爲有余涅槃,變易的果盡爲無余涅槃。此爲大乘的有余、無余涅槃。
(叁)就大小相對言;小乘所證涅槃爲“有余”,因爲它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塵沙、無明煩惱未斷,變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證的涅槃,則爲“無余”,因爲它是叁惑全斷,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余”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故曰無余。此爲大小相對的有余、無余涅槃。果報身未滅爲有余(雖惑斷而身尚在)待果報身滅時,始稱爲無余的涅槃。
對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詳細可再分爲叁點說明:
1、小乘滅生死而涅槃,大乘達生死即涅槃,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斷界內見思,大乘並斷界外(叁界外)塵沙、無明,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此其二也。
3、小乘無身無智,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則身知具足,衆德圓備,這叫做衆德具不具異,此其叁也。
可見,小乘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偏空真谛理顯現。菩薩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但中俗谛理顯現。佛所證的涅槃,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實相中谛理顯現。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稱爲涅槃——小涅槃;叁德中僅具解脫一分。大乘所證的涅槃,則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叁身、圓獲叁智;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具備,常樂我淨的四德不缺。
此外,還有性淨涅槃、無住涅槃,合前有余、無余爲四種涅槃。有余、無余是叁乘共證,凡夫無分;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謂諸法自體,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聖凡不二的理性。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爲它是福慧圓滿,更無所求。體雖如如而能不變隨緣;用雖生滅而能隨緣不變。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視沈溺生死的衆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無明所迷,業力所轉),故雲無住。
叁、涅槃與佛性:
在大乘佛教中,涅槃即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爲如來的法身。《勝鬘經》:“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之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法華經》:“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叁:一是如來常住;二是涅槃“常樂我淨”;叁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教的修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千經萬論,诠釋佛性,萬千法門,歸于“佛性”。佛性,也就是真如自性的異名。佛性在各部經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略舉如下:
《菩薩戒經》稱之爲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以覺爲體故。
《華嚴經》立爲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爲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爲涅槃,衆聖所歸故。
《金光明經》號曰如來,真常不變故。
《淨名經》號曰法身,報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呼爲佛性,叁身本體故。
《圓覺經》名爲總持,流出功德故。
《勝鬘經》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
《了義經》名爲圓覺,破暗獨照故。
四、佛性的體相用:
佛陀對于“佛性”的表述,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即空即有,有時說非空非有。這都是針對不同根機和次第的衆生,從佛性的“法、報、化”叁身,也就是佛性的“體、相、用”叁個角度,或分別诠釋,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介紹一個物件,需要分別表述出“材質、形狀、作用”,這就是體相用。
就像學習一部經,按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诠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爲全經所诠之妙體;叁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于是,一部經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清淨把佛陀對自性的表述總結爲:中觀唯識唯心見,法報化身自顯現,心佛衆生無差別,體空相明用周遍。
(一)體空:法身,中觀空性見(清淨明覺,般若智慧),叁法印之“涅槃寂靜”。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龍樹菩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二)相明:報身,唯識瑜伽(苦樂覺知,轉識成智),叁法印之“諸行無常”。
《維摩诘所說經》: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叁)用周遍:化身,唯心如來藏(情與無情,天地萬物,芸芸衆生),叁法印之“諸法無我”。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
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禅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邊。”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問臨濟義玄:“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幹屎橛!”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淨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請教莊子說:“你所謂的道,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一定要說個地方才可以。”莊子:“在蝼蟻中。”東郭子:“爲什麼如此卑微呢?” 莊子:“在雜草中。”東郭子:“爲什麼更加卑微呢?”莊子:“在瓦塊中。”東郭子:“爲什麼越說越過分呢?”莊子說:“在屎尿中。”
虛雲大師開悟偈也是從“體、相、用”來表述自性: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體空),春到花香處處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來(用周遍)。
“絕對清涼無熱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系縛。”可見,涅槃是學佛修行最後的歸趣,乃諸佛聖者所同證的聖果。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
“如來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脫同真谛。如日與光不相離,如來功德即涅槃。真我與佛無差別,一切有情所歸趣。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垢淨如如性不異,唯佛世尊獨能了。衆生悉有如來藏,叁寶于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衆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衆生本清淨,叁世如來同演說。”
遇安禅師破句悟道:
溫州遇安禅師,常閱《楞嚴經》,又名楞嚴禅師。一日閱《首楞嚴經》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讀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別譯雜阿含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看見一對極其年老的乞丐夫婦,面露微笑。阿難尊者請問佛陀爲什麼微笑。佛說:這對乞丐夫婦,丈夫名叫大財長者子。如果他們在早年的時候開始修行佛法,丈夫將會證悟阿羅漢果,妻子會證悟阿那含道果。如果他們在中年時候開始修行佛法,丈夫會證悟阿那含道果,妻子會證悟斯陀含道果。如果他們在晚年開始修行佛法,丈夫會證悟斯陀含道果,妻子會證悟須陀洹道果。但是他們卻一直蹉跎到現在,錯過了修行佛法的時機,無法證得任何道果。
《實證涅槃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