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絕處逢生

  絕處逢生

  

     日本武家文化的形成,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深受宋代禅宗文化的影響,尤以鎌倉時代新興佛教的禅宗文化,對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啓發很大。

  日本的武士是一種特殊階段級,他們不是軍人,毋甯說是一種職業。他們受命保護其主人,講求絕對的忠實與服從,生死不二毫無異心,這實在是源于禅宗訓練禅衆的方法,如今,“武士道”已成爲日本曆史的陳迹,往後,亦不希望再有人僅用禅的方法手段,而忽略了禅的目的——在于智慧的開發。

  古來禅師們鍛煉禅的修行者,第一要求絕對的服從師父的指導;第二要求絕對的相信修行的方法;第叁要求絕對相信自己有悟道的可能。

  禅的訓練,不講邏輯,不講道理。一進禅堂,便被告誡:“擺下你的一切,色身交與常住,性命付與龍天,堂師說,生姜是樹上長的,皂莢是地下結的,你不得發問,不可懷疑。”

  日本武士道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訓練武士,要求他們絕對忠于自己的主人及職責,只顧達成任務,不問是非曲直,更不求名聞利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竭盡所能,保護他們的主人。

  武士接受任務之後,沒有旁顧的余地,不想今天以前的事,不想今天以後的事,也不想這樁事以外的另一樁事。後來日本軍閥在做軍事訓練的時候,據說也曾用過這種不人道及非理性的方法。比如在操演時,前進雖有懸崖峭壁,士兵正步走到懸崖邊,長官沒有下令立定或向左右轉,士兵得繼續走下去,雖然再跨出一步,便會掉下去粉身碎骨地慘死,也不可考慮或畏懼。這是爲訓練士兵,在作戰時,要置生死于度外,不會臨陣脫逃或是違抗軍令,成爲一個赤膽忠心的標准軍人。而這樣嚴格冷峻的訓練過程,是源于禅師鍛煉弟子方法,使日本的武士們賦有禅的勇往直前、專注不二、誠信不移的精神,也成爲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民族性了。所以日本人把武館稱做“道場”,將劍術稱爲“劍道”,茶藝名爲“茶道”,插花技藝號稱“花道”,多少均與專注及誠信的禅法,扯上一些關系。

  修行要有信心,信心自會産生勇氣,有勇氣就有擔當;禅就是要有擔當,不只是心向往之的空願,而是相信自己能擔當,並且真正地一肩承當;要有“舍我其誰”的氣魄,荷擔起住持叁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要將所有振興佛法的責任,所有苦難衆生的問題,一肩挑起來。

  一個有心學禅的人,一旦進入修行的過程中,正像病人住進醫院,要與醫師密切合作,接受勸告。而禅衆更要絕對相信禅師的指導,不論他用什麼方法,即使是無理的折磨,你都要接受。有的師父要徒弟把煤炭洗白,將石卵煨爛,徒弟雖然納悶,最好還是照著指示去做。常識中的煤炭是洗不白的,石卵是煨不爛的,但在禅訓練中,師父的指示,一定有他的道理。

  經得起師父潑辣、反常地磨練的人,始能成爲禅法的傳承者,這種受磨練的能耐,本身就可把一個常人塑成了大器。相傳張良遇黃石公,因有圯下納履之試,知爲孺子可教。今學禅的人之中,又能有幾人已成熟到可以叫他洗黑炭及石卵的程度?也許有個把人一邊洗一邊嘀咕:炭怎麼可能洗白?什麼時候會白?是不是師父有毛病?那個老頭老糊塗了?不然就是有虐待狂,否則怎會叫我洗炭?也許師父要磨練我、考驗我的意志力吧?東想西想的,揣摩師父的用意,懷疑正在用以修行的方法。像這樣的人,洗上一百年,炭也永遠不會白。不過,洗炭是有道理的,五祖弘忍教六祖惠能舂米,惠能既能把米舂熟,我們自然也能把炭洗白。若你只管洗炭,一心一意地洗,不要間斷地洗,心無二念的洗;什麼時候把炭洗白?不管它,一直洗下去,洗到師父來看你,雖然,炭沒有洗白,你的心已被洗白了;此時,師父和徒弟看到的已是白炭,即使旁人看到的還是黑炭,那已是無關緊要的事了。這種洗炭的耐心與決心,就是禅修的信念與專注不二的用功法。

  如宋儒張橫渠所言:“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又如地藏菩薩的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及“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必須忠實地去做。如果只是嘴巴念念,那只是鹦鹉學語,不是打從自己心坎裏發出來的話,這樣的學發菩薩願只是種種善根而已,不能産生實際的力量,那是因爲沒有確切的自信。

  希望求得信心的堅定,須從修行的體驗中獲取。禅的修行,要在無路中找出路來,在無可如何之際,堅持勇往直前的信心,如此,必須會絕處逢生。中國有句子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無路,是懷疑沒有路,這種絕境還不夠絕,要到沒有路了,前進不得,後退不能,上有泰山壓頂,下臨萬丈懸崖,這時你怎麼辦?中國曆史上的楚霸王項羽用兵,渡河之後,以破釜沈舟、激勵士氣、提起軍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這種大將軍才有的作略,對自己對部下具有充分的信心,如此做的目的,是志在必得。也唯有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際,仍然往前邁進,才會發生驚天動地的奇迹,出現不同尋常的境界,這叫做“絕處逢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探龍宮,豈得骊珠?同樣地,顧惜身命者,哪得開悟?

  禅宗公案裏,類此絕處逢生的例子很多,試舉數則如後:

  一、馬祖道一(西元七O九——七八八)接水潦和尚:水潦和尚參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的意?”馬祖乃當胸蹋倒水潦,水潦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雲:“大奇!百千叁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源去。”水潦後來住山開法,示衆有雲:“自從一吃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二、黃檗希運接臨濟義玄(?——八六七):義玄初在黃檗,隨衆參侍,時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義玄乃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黃檗便打,如是叁問,叁遭打,義玄遂辭黃檗至大愚處,據實相告,不知過在何處?大愚說:“黃檗怎麼老婆,爲汝得徹困,猶覓過在。”義玄便于言下大悟。

  叁、睦州道明接雲門文偃(八六四——九四九):睦州纔見文偃來,便閉卻門,文偃扣門,睦州問:“誰?”文偃雲:“某甲。”睦州問:“作什麼?”文偃雲:“已事未明,乞師指示。”睦州開門,一見便閉卻,文偃如是連叁日扣門,至第叁日,睦州開門,文偃乃拶按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文偃擬議,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轹鑽。”遂掩門,損文偃一足,因此忍痛作聲,忽然大悟。

  四、船子德誠接夾山善會(八O五——八八一):善會參訪德誠禅師,德誠問善會住什麼寺?何處學得來?又雲:“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叁寸,速道!速道!”善會擬開口,德誠便以篙撞在水中,善會因而大悟。船子當下棄舟而逝。莫知所終。

  五、汾陽善昭(九四七——一O二四)接慈明楚圓(九八六——一O叁九):楚圓初參善昭,經二年來未許入室,每見必罵诟,或毀诋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日楚圓向善昭訴苦:“自至法席而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言未卒,善昭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稗販我!”怒舉杖逐之。楚圓擬伸救,善昭掩其口,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尋常。”

  余如大慧宗杲(一O八九——一一六叁)經常用竹蓖考問學者,經常用棒杖逼打學者。目的是逼令學者起疑情,悶出疑團而猝然豁破,便是見性,乃至徹悟。但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打罵。應機施教,對症下藥,應用之妙,則在明師的手段了。正如破釜沈舟的用兵方法,乃是大將名將的作略。

  

  

  

✿ 继续阅读 ▪ 梅子熟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