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孔子的恕道
孔子在《論語》裏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中國儒家所傳習的忠恕之道,或單提一個恕字,稱爲“恕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寬容精神。伏爾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稱爲“人類的法典”。這句話不僅被寫入了1793年的法國憲法,也被寫進了1993年的《全球倫理宣言》。
“欲”字即是“願”的意思,《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論語》中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裏的“加”是強加之意,意思就是:我不想別人強加給我的,我也不會強加于別人。
孔子把“恕道”當作人們和睦共處的指導。孔子的恕道,是中國人應對公共生活的方法,更是一門藝術。它意味著人們不再是勾心鬥角、機心巧算,而是儒雅謙和、道法自然;它意味著我們能容忍不同聲音,而不用擔心誹謗、迫害和壓製;它意味著強勢者行爲不再淫威大棒、盛氣淩人,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溫情,與弱勢者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它意味著個體與個體、團隊與團隊能共同相融共濟,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體會到個人的尊嚴和安定。這便是孔子追求的“仁”的境界。
作爲聖賢後人的我們,應從內心真正理解和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包容、寬恕、博愛和慈悲之心對待生命中相遇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