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差點往生了
在寺院裏,聽到兩個念佛很精進的常住居士聊天:
年輕居士:“老菩薩,這幾天沒見你,你幹什麼去了,怎麼沒來念佛?”
老居士:“哎呀,別提了,差點往生了!”
年輕居士:“哪能啊,您身體這麼好,我們都往生了,您也往生不了。”
老居士:“哪裏啊,病倒了,差點往生了。幸虧女婿和醫院主治大夫是同學,搶救及時才治好了,才沒往生。要不這次就往生了!”
由此可見,就不明教理之居士的心態來看,往生極樂世界是最不理想的選擇。雖然他也理性的知道,人都要死,如果不死最好了,但如果實在要死,實在沒辦法了,就只好去極樂世界。在他的內心深處往生淨土是最可怕的事情,往生是極不好很無奈的事,最好還是繼續活著當人。對他們來說,長生是第一志願,往生是最後的選擇。這就是基于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在此世間一切的恐懼都源自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人,無論他承認與否,從面對危險時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屍體的心理,每個人不難體察自己意識深處盤踞的對死亡的畏懼。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懼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慮。
如同一些老居士,也念佛精進,也發願求生淨土,如果你跟她說:“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她就:“謝謝師父,托師父的福,謝謝師父!”如果說:“祝您老人家早日往生!”她心裏就咯噔一下:“師父怎麼這樣說呢?”就害怕了,甚至會著急:“師父,是不是看出什麼了?我今年是不是會有事?看出來跟我說,別瞞我!”連修行人都怕死,何況世間人呢?
佛陀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氣不來,便屬隔世。這就是佛在經中一再提到的“無常”。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放映機中的膠片不停地轉,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地動,前影將逝,後影即顯,後影將逝,再後的影子又接上來。銀幕上一旦出現空白,表示故事告終,心理活動一旦停止,這一期的生命也就即此結束。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園裏結滿了果實,想到園中美餐一頓,可是它太胖了,鑽不進柵欄,于是,叁天叁夜不飲不食,使身體消瘦下去。
它終于鑽進去了!飽餐一頓,心滿意足,可是,當它要離開的時候,又鑽不出來了。無奈,它只好故技重演,叁天叁夜不飲不食。
結果,它出來的時候,肚子還是跟進去時一樣。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當今世界,自然災害、戰爭、盜賊、車禍以及各種頑症比比皆是,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死亡的消息。對這個注定要別離的世界之貪戀和依賴,只會增加我們的恐懼和痛苦。主動發心求生淨土才是最美好的選擇,因爲往生不是生命的死亡,是新生,是超越,是升華。
淨土法門是佛陀無問自說的殊勝之法:
在久遠的過去,阿彌陀佛有一世曾經做國王,放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法藏比丘”,超發無上殊勝的四十八願。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修行,以願力和功德成就建立了莊嚴的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顯現的世界,是沒有生滅的無爲界。淨土叁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對極樂世界有詳細的描述。
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地勢平坦,大地由柔軟的黃金合成,又被無數寶物所裝飾,香潔光明,微妙奇麗。
極樂世界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極樂世界隨處可見宮殿、樓觀、講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衆寶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寶珠和寶鈴交絡覆蓋,富麗堂皇,窮微極妙。
極樂世界處處分布著美麗的七寶池,大如湖泊,池底鋪著金沙,池邊是寶物所莊嚴的階道,池中盈滿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開著各色大如車輪的蓮花,光豔奪目,微妙香潔。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其人往生極樂後,就會在此蓮花中化生。
階道四周,有行行香氣芬馥的寶樹,樹上彌覆著衆寶羅網。人們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國景象,都能在寶樹間映現,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微風吹來,寶樹及衆寶羅網發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樂同時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間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鳥兒,色彩斑斓,奇妙可愛,晝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聲音宣講人們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歡喜踴躍的念佛之心。
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音曲和雅,人們聽到這美妙的聲音,一切煩惱頓時煙消雲散,並生起無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飄下奇異的花朵,日夜不停,這些花朵色彩豔麗,香氣撲鼻,使人增長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每天清晨,人們用衣襟兜著美麗的花瓣,頃刻間飛到他方無量世界,供養那裏的佛陀。
極樂世界是一個遠離黑暗的世界,大地、樓閣、衆生、蓮花……一切萬物皆放光明,無需日月照耀;極樂世界還是一個遠離汙穢的世界,萬物皆由無量寶香合成,散發著芬芳的氣息,香氣普熏十方世界。
極樂世界處處可見巨大的寶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其上,爲人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人們爲能夠親聞佛法而歡喜。
極樂衆生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真金色身,金剛不壞,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隨意聞法,隨意觀察他方世界,隨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衆。
衣服、飲食、用具,應念即至,想要穿衣,則“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飯,則“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雖然令人身心適悅,卻不生起貪著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名都聽不到。人們與菩薩、聖人時常聚會,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西齋淨土詩:
西方好,隨念即超群。一點靈光隨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人世自紛紛。凝望處,決定去棲神。金地經行光裏步,玉樓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叁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叁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衆生同系念,金臺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