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調皮小孩
居士說:學佛多年了,也誦經打坐念佛,禅淨密都接觸過,跑了很多寺院,各種活動都積極參加,也算得上老居士了。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棘手的事,煩惱起來了依舊解決不了,感覺無從下手,真不知從哪裏下功夫。
清淨說:我們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識),習性(第七識)和理性(第六識)。我們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維也差不多,但習性卻相差甚遠。習性作爲潛意識在內心深處對我們的理性思維影響巨大,崇高和墮落,快樂和煩惱都由它所造成。不過,我們不能用善惡和對錯來評判習性,因爲它只是個被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寵壞了的“調皮小孩”。我們須時時返觀內照,只要覺察煩惱心和分別念一啓動,就當知道是習性這個小孩又要調皮了,立刻跟它說:“乖,聽話,不要鬧,我們發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于是,它就乖乖安下來。我們就可以用佛性智慧和理性思維應對生命中發生的各種事件了。
佛教唯識宗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爲八識,調皮小孩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修行的過程,就是轉化調皮小孩的過程。調皮小孩乖一層,修行就上一層。它轉爲平等性智,八識也就轉爲四智,就是轉凡成聖。
第八識爲阿賴耶識,又稱爲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叁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密嚴經》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镮,展轉無差別。”
第七識爲末那識。末那識恒常在分別、審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爲我,因爲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所有的煩惱都是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第六識爲意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沈之業,皆由意識而作。類似于職業經理人,迷時受“調皮小孩”七識末那識的影響和製約,與“眼、耳、鼻、舌、身”五個部門相互服務。修行就是通過調動意識的理性主導作用,以般若和止觀等修證,用菩提心感化末那識主動建立意識和藏識的綠色通道,化煩惱爲菩提,轉八識爲四智。
“調皮小孩”末那識位于阿賴耶識與意識之間。在本質上,是它的調皮讓人産生欲望,表現于人的動機、要求、情緒、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賴耶識爲存在的根據,又以其爲占有的對象,即想把阿賴耶識的一切都執著爲自我的內容和自我個體。同時,它又要對意識(第六識)加以控製,使意識所具有的認識功能完全由它所驅使。由于意識是人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窗口,末那識則在兩個方面對意識加以控製,一方面控製意識區別我和非我,把意識沒有認識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製意識盡量對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爲“我的世界”。這種不斷地把外在的變成內在的,又把內在的變成外在的過程,就是末那識的運動過程。在“調皮小孩”所代表的習性的作用下,意識的理性也被糾纏得混亂和茫然,並任其驅使、勞役和折磨。
正因爲“調皮小孩”末那識使人産生欲念和自我,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它就打滾哭鬧不止,就會産生人生的痛苦和煩惱。佛教所說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以及人的貪、嗔、癡、慢、疑等弱點,均來自末那識的調皮。所以唯識學稱末那識爲“染汙識”,是“我執”和“法執”的代表。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轉變“調皮小孩”末那識的染汙,使之轉爲“平等性智”,進入無分別執著的清淨狀態: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當意識的理性調服末那識的分別染汙,讓阿賴耶識本具的光明無礙顯現,就是佛的“大圓鏡智”的實現,第六識自然轉爲“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這時我們就可以超越叁界,了生脫死,進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了。
《六祖壇經》雲: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爲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