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者,多落于扮演而少實修實證,只知依樣畫葫蘆似地模枋著左喝右棒,豎拳舉拂,張口揚眉,往往是言超佛祖之上,行墮禽獸這下。所以真正的禅宗精神,已不多見,因此到了南宋時代,便有公案禅與默照禅之爭議産生,乃是爲了挽救時弊而起的禅宗複興運動。
公案禅與照禅
“公案”與“默照”,是兩種修行的方式,前者多用逼、用考、用口喝、用棒打;後者重視默然不動而曆曆分明。故也可說,“公案”禅多用緊迫工夫,把學生逼得走無路,而又非走不可,而又非讓你開口不可。所以參“公案”大多是教學生起在疑情,把妄想雜念,統統逼進死巷子裏,然後一網打盡。
至于用“默照”工夫,多用松弛、用明晰,把妄想雜念,全部沈澱下去,使得心頭平靜如鏡,清明如月,沈寂如潭。這兩種方式,古來雖分臨濟公案、與曹洞的默照,其實,佛法是修道者的公器、從來沒有人向誰申請過專利權,只要誰能用它,專用一種或兼用兩種,沒有誰說不可以的。現在依據古典中所論及的公案和默照的內容及含義介紹如下:
一、公案禅
(一)《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一之上:
“公案者乃喻公府之案牍。……夫佛祖之機緣,目之曰公案亦爾,蓋非一人之臆見,乃會靈源、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同禀叁界十方百千開士之至理,且不可以義解、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文诠、不可以識度。如塗毒鼓,聞者皆喪;如大火聚,嬰之即燎。故謂之靈山別傳,傳此也,謂之少林直指,指此也。”
(二)《碧岩錄》的叁教老人序有雲:
“嘗謂祖教之書謂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來尚矣。二字乃世間法中吏牍語。其用有叁:面壁功成,行腳事了,定盤之星難明,野狐之極易墮,具眼爲之勘辯,一呵一喝,要見實證,如老吏據獄,谳罪底裹,悉見情款不遺,一也。其次則嶺南初來,西江未吸,亡羊之歧易,指海之針必南,悲心爲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證悟,如延尉執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又其次則犯稼憂深,系驢事重,學弈之志須專,染系之色易悲,大善知識,爲之付囑,俾之心死蒲團,一動一參,如官府頒示條令,令人贊律知法,惡念才生,旋即寢滅,叁也。”
二、看話禅
此即是公案禅的另一個名稱,又叫做“看話頭”。起源于臨濟宗下的大悲宗杲(一0八九——一一六叁),宗杲先學曹洞,後學臨濟,結果,他對于曹洞宗的“默照禅”,極爲不滿,而評爲“默照邪禅”。所謂看話,是從一個個的公案,來勘驗修道者的見地程度,公案中的前人對話,均有不同的修證層次,從公案的表面看和說明公案的內容,是移余的,要看公案中的主題的內容是什麼,才是看話工夫的目的。所以,在未得親自悟透之前,公案僅是一種工具,悟透之後,才能發現其活活潑潑的精神所在,親自悟透禅宗祖師們過去發生過的開悟的案例。用知識的推理或想像,不能達成目的,必定要對公案中的話題,起大疑情,只發問而不能自行以推理方式來求取答案。
根據大慧宗杲的自述,關于看話禅的功有得:“但將妄想顛倒底心、思量分別底心、好生惡死底心、知見解會底心、欣靜厭鬧底心,一時按下,就只按下處,看個話頭。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此一無字,乃是摧破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
宗杲于抨擊“默照邪禅”的同時,提倡了“狗子”、“佛性”等看話頭的用功方法,以看話頭來摧破思慮情識,使得修行者在突然間,達到大悟徹底、平等一如、不即不離的自在境界。到了中峰明本(一二六叁——一叁二叁),經常所提的話頭是:麻叁斤、柏樹子、須彌山、平常心是道、雲門顧、趙州無等,據《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一之下雲:“或謂傳燈錄,一千七百單一人,皆是知歸外言,解迎刃,初不聞說做看話頭工夫……。謂做看話頭工夫者。固不是契直指單傳之旨,然曾賺人不落草,最是立腳穩當,悟處觀親切也。縱不悟此心,但信心不退轉,一生兩生,亦更不得不開悟。”
因此,更有人主張:“抱定一句話頭,堅挺不移,若不即得開悟,臨命終時,不墮惡道,天上人間,任意寄居。”
可知,看話頭、參公案,乃是禅宗的利器,在中國的南宋以後的禅宗諸祖,大抵多用此法,所謂“參禅”二字,即從看話頭、參公案的方法而來。
叁、默照禅
默照禅的禅風,倡自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覺(一0九一——一一五七),他與主倡看話禅的大慧宗杲,活躍于同一個時代,而且旗鼓相當。後來由道元禅師傳去日本的“只管打坐”的方法,即是承襲了默照禅的遺風。根據《宏智正覺禅師廣錄》卷八收所〈默照銘〉,看到默照禅的內容是這樣的: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峤;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忘照中;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檛塗毒皷;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裏出身,枝頭結果;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淩;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開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嶽;如鵝擇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輪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
其實,靜坐時用默照的工夫,與把頭腦變成一片空白的情形,完全不同,如果是落于呆若木雞似的靜態,因然是“默”了,但卻沒有“照”的作用。所以,默照與天臺的止觀相類似,與禅宗第叁祖僧璨的〈信心銘〉所言:“絕言絕眠,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的宗旨相通。也與永嘉玄覺(西元六六五—七一叁)在〈奢摩他頌〉之中的“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禅宗永嘉集》)
不過宏智正覺前人的方法,另從體與用、理與事、動與靜、空與有、明與諸、明與暗、能與所(主與賓)等,各各宛轉回互的關系運用,來說明盡到“殺活在我”大自在、大活潑的悟境。
四、優劣的比較分析
看話與默照,究竟何者優而何者劣,很難說。大致而言,修行的方法,可有松與緊的兩門,平常生活緊張、心神勞累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松弛;平日生活懶散,心神浮動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緊張。而大慧宗杲的公案話頭,逼□緊迫,正是用的緊法;宏智正覺的默照靈然,正是用的松法,雖然不能僅以松緊二字說明默照與看話兩派,但用松緊二類來給它們作區別,應該是正確的看法。大慧宗杲批評默照工夫爲邪禅,原因是“士大夫塵勞爲障,不見方寸甯怗,使它寒灰枯木去、二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將遮個使人休歇,你道,還休歇得否?殊不知,若遮個猢狲子不死,如何體歇得?來爲先鋒,去爲殿後底,若不死,如何休歇?此風往年極盛于福建路,妙喜(宗杲的別號)于紹興之初(一一叁一)八閩,住(妙喜)庵時,使力排之,謂之斷佛慧命。“(《大慧普覺禅師普說》第五下)
用默照的方法,如果是個好逸惡勞的人,就很可能變成“冷湫湫地”、“寒灰枯木”,所謂一頭贊進了“無事窟”中,粗重的妄想雜念是不見了,定境不現前,智慧的光芒,也永遠透不出來,所以被指爲“斷佛慧命”的“邪禅”。不壺,世上的確有人須用松弛的方法,如能做到“晦而彌明,隱而愈顯”,“惺惺破昏。”、“偏正宛轉,明暗因依”的程度,久而久之,自然也會達到“蓮開夢覺”而且“透頂透底”的悟境。因此,宏智正覺也比評“看話石頭”說看話頭的方法,只要冥頑不靈的石頭才使用,使用之後仍舊還是石頭。
這從曆史的演變上看,大慧宗杲的宗風,仍舊沿著六祖惠能所提倡的“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又說:“道由心悟,豈在坐地。”修行禅宗的頓悟法門,端在達到“外離相”、“內不亂”的程度,便可“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了(以上均見于《壇經》),可見,如何達到頓悟的目的,是重要事,至于要不要經過長期的坐禅訓練,並不是關鍵所在。因此,用棒喝、用話頭、參公案,都是活潑潑的點發、引動、撥開學者心性之門而放射智慧之光的方便法,當在用這種方法觸動激發而産生效果之時,常使學者有大汗淋漓或天崩地裂般的震撼之感,所以這是一種很積極、很直接、很快速的法門。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聰明的讀書人或懶散鬼,就很容易投機取朽,受著公案的暗示,往往欺騙他們自己又欺騙他人,認爲他們也達了某種程度的悟境,談心悅性,目空一切,將其行爲放蕩,視成殺活自在。以致形成談論公案的的人越多,體悟禅味的人便越少,禅宗本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些人卻天賣弄公案,玩耍話頭,從逞鋒利的口舌,沒有一絲真修實悟的工夫,這是非常可憐的事。
宏智正覺是投子義青的第四傳,義青本身,雖然也以參了叁年“外道問佛,不問有言”的話頭而開悟,但他終于反對惠能的禅風,回歸到菩提達摩的禅風,強調“法施文字”。將修行的方法,轉回到如北宗禅師們所主張的:“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和解脫者,未之有也。”(《壇經》句的看法上去。宏智正覺的默禅,其實即是爲了糾正一般的狂禅或野狐禅的最好方法,所以他的〈默昭銘〉一開頭就指明:“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既不用假借語言文字,心中仍是朗朗分明,故與枯木死灰,不可同日而語。
總之,不論默照禅或看話禅,只要用之得且,都是好好方法,但看修道的人,有沒有明師指導。事實上,有些人是需要兩種方法交互並用的,在太松時,要用緊法,太緊時,要用松法,即在看話頭的方法上,也有松法,在默照禅的工夫上,也有緊法,方法是死的,應用是活的,不能一定說,哪一種好或哪一種不好,正覺禅師的“默照禅”以及日本道遠禅師的“只管打坐”,主旨在于先用修習禅定的基本方法入手,打好定的基礎的同時,止觀雙運、明暗回互,智慧自然現前,故在正覺禅師的〈坐禅箴〉中也說:“曾無分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也就是說,心無分別,所以能定于一;沒有得失取舍,所以透徹自在。這乃是定與慧的寫照。所以,道元禅師的悟境,稱爲“身心脫落”,身脫落,即感到輕安無累,是定力現前;心脫落,即煩惱頓消,是智力現前,此乃是一種非常實際有用而又安全的修行法門。
假如遇到明師指導你修行的話,看話頭、參公案,便能使你速疾頓悟,自性現前;用默照的工夫,也能使價錢身心脫落,定慧頓成。假如沒有明師指導,則看話頭者,可能變成輕狂的野狐;修默照者,可能墮進冷湫湫窟之中。此兩者,都是障礙你步入悟境的魔事與魔境。所謂明師,至少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修行及實證的經驗,二、對于佛法所持正確的知見。兩者相較,知見的正確與否,尤其重要,禅宗的人常說“貴見地,不貴踐履”,因爲有了真知灼見的人,不會誤將魔事當佛事,不會爲你帶錯了路。而且,真見地,必定是從實際修行的證驗中得來。所謂明師難求者,原因在此。
《中國禅宗的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