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功人生——修身·成功

  修身·成功

  立身處世當以聖賢爲榜樣。時時以古德先賢的爲人處世、智慧慈悲觀照,如有違背之處,應以慚愧心真心痛改前非,效法聖賢之言、行、心靈,直至成就聖賢之品德人格爲止。修行當時時省思自心,明察當下是否與道相應,不如法當努力克服。

  爲人當仁至義盡,始是佛陀的慈悲心腸;處事應契理契機,方乃如來之大智大慧。

  有才識、有氣量,有氣節、有仁義,乃成大才。

  心量、氣度應該廣大,目標、眼光應該長遠,思想、智慧應當深廣,精神應當積極奮進、飽滿,意志應當堅定,欲望應當淡泊,心靈應當甯靜,做事當有計劃,爲人應當坦誠。如此,則可養成偉岸之人格。

  要做一個偉大的人,首先要斷惡修善,聞過知非,知錯能改;接著要能有大心量包容一切,爲人仁慈厚道,樂于隨喜別人,不自贊毀他;爲人謙虛有禮,樂于幫助別人,爲國爲民、爲衆生,匡救時弊,充滿正義感、使命感,不因得失而改變自心。

  蔡元培“叁不啓事”:1、不兼職,去掉許多虛名銜;2、不寫字幅,自認不擅長書法,不代人題字;3、不代人介紹職業,不以私人名義替人介紹職業,建議找職業介紹機構。由此可見其難舍能舍,“聚精會神,專治一事”的良好態度和智慧,也可見其勇于放下虛名、人情的果斷處事方式。

  天地萬象變化無常,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居安思危,處困不亂,皆從平時修持來。

  謹守道德,不傷害社會人群,顧大局爲人著想,明因果以良心行事,問心無愧!

  遇事不急躁,凡事叁思而後行,以沈著冷靜平和之心面對環境。得失不在意,學會感恩惜福,而非抱怨、憤恨、自私。

  凡道德、智慧、定力之修持與培養不可停滯,應努力向上向善。凡傷人害人,違背道德良心的言行舉止、心態應痛絕改進,不讓發生。

  世間事,無非因緣聚散,看得開,放得下,保持甯靜、安詳、氣定神閑。

  不符合真理之事,決不宣揚學習,免受不良影響,凡真理、合教證之正見應當深入體會落實!

  與人相處,以誠待人,以禮對人,言語也當注意分寸,不可肆無忌憚,放任自己之好惡,不顧他人之感受,此最是自私,久之令人生厭。

  凡有益于人之事,也當考慮方法與對方接受的程度而善巧利人。

  與其空談不切實際,不如落實行動,以德化人。

  勤儉敬愛,乃立家之道,也是修行之本。

  勤奮、精進而不懶惰、懈怠,儉樸而不奢侈腐糜,尊敬、謙卑而不傲慢、輕浮,仁愛、慈悲而不怨恨刻薄,是爲做人處世、修道之根本。

  善于提升思想深度的人能獲一般思想者所無法獲得的成就,所以不要止步不前。

  當一個人提升思想的深度時,它就超越了一般的世俗思想的束縛。

  其實我們的本性具一切福德、功德,無欠無余。只要恢複本性,人人圓滿。

  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們成長的健康思想,無需爲了害怕別人的批評和取悅別人而被動接收某些思想。

  批評是人們做得太多的事了。我們經常因害怕批評而不敢自立、自強不息!其實我們可以完全堅持真理的信仰和獨立自主的思考,而不管別人怎麼說。

  每一個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也有自由和權利走自己的路,只要它不是傷害自己和他人的過程,就是值得欣賞和隨喜的。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好好行自己的路,當我們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時候,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沒有白來人間,因爲我們曾經活過,也奉獻過,問心無愧了!微笑地告別人間,這是多美的結局。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羨慕誰和嫉妒誰,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可以了!

  只要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我們絕對有權利自由地思想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動向,假如我們放棄了自己的權利,那就是放棄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只能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提供服務的能力,不是本身具備了什麼能力就具備了什麼價值。因爲有能力不等于服務到位,能否服務到位在于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一個人要能提供更好的服務,那麼就要經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人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爲人民服務。所以不能得少爲足,人應利用綜合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斷追求更高的成就。

  在服務的過程中,要有愉悅、和諧的言行舉止,以促進各方面的互相合作。這是成功者的總體原則。

  作爲現代民主時期的人們應該格外注意愉悅、和諧的服務態度,因爲沒有誰願意被別人指手畫腳、惡劣對待。

  理智、清醒地知道什麼對自己最有幫助。什麼樣的人和事對自己有幫助,什麼樣的人對自己沒有幫助,或另有所圖,應以人品作取舍,不必患得患失。即使你是對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必定贊同你,不要因爲別人不贊同而難過。得失從緣,堅持正確的人生目標才是最重要。

  知錯即改,從善如流。

  身邊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是我們的良師,當他以同情心指出我們的錯誤的時候,當他用良心做事的時候,這不是善知識、良師嗎?

  知錯即改,隨時調整自己,令損失減到最低。知錯拖延不改,就是讓損失加重,乃至不可收拾。

  從善如流,迅速圓滿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德。

  戰勝自私和欲望,才能成爲偉大的人。

  一位無私無我的人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奉獻者。

  自利在道德、智慧,利人在慈悲、禮儀。若無道德、智慧爲根本,慈悲、禮儀即無從立足;若無慈悲、禮儀,則道德、智慧不圓滿。

  利人當以誠心相待,不可以個人私心爲先。事事不必但求成功,只要盡心盡力就好!

  如果一個人不真心培養道德人格,只是賣弄口舌,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如果一個人只是空談,花言巧語,而沒有真實的修養,那有如紙龍、畫餅,縱能欺弄一時,也終難敵事實。

  做人當以誠信爲本,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就喪失了人的基本人格。如果誠信都沒有,妄談高深的道理,只是自欺欺人。

  如果能真心地善待他人,善待世界,那麼,有朝一日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善待,世界的善待!

  待人當以道義爲重,不可存私。

  爲人之道,既不自誇又不自薄,則恰好矣!

  爲人當端正,不端正就會遭人誹議,也無立身處世之本。

  有一點成就就得意忘形,更大的成就又拿什麼去承受呢?

  輕信谄言,容易被識者所笑!

  內心剛正而外表柔和,雖剛正而不失其善巧,雖柔和而不失其原則。如此,進退可無憂!

  沈穩而不輕信,勇決而不猶疑,謙虛而不傲慢,理性而不沈溺,此乃良好的品質。若能多培養這樣的品質,則能于大事從容處理,達成目標。

  凡事應謙虛,能夠臨衆而不畏懼,主要在平時鍛煉得當。處衆能夠從容自若,主要是平時涵養足夠。

  謙虛是對的,但要用在恰當的時候。有時候必須當仁不讓,敢于承擔。所以爲人處世當視機緣,不可刻板不知變通。

  處事當中道爲之,不落極端,自能進退自如!原則固然不可變易,隨時調整應變之能力也不可不有。

  爲人做事當與人爲善,成人之美,不要與人爲惡,成人之惡。如此廣結人緣廣結善緣,也就是廣結福緣了。

  做事要心量廣大,進退自如。不然,關鍵時刻,有可能卡住而郁悶、痛苦不堪!

  努力去完成自己能完成的各項工作,結果是有因緣的。著急、擔心都沒用。

  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

  不公開指摘別人的過失,而私谏令其自己改過,乃爲最好。多贊歎別人的優點,不隨喜別人的缺點。

  鼓勵、隨喜能讓人做得更好。即使適當的批評也要注意方式,以免打擊別人的熱忱。批評並不是爲了刺傷別人,而是爲了讓別人能夠調整自己。

  批評不要在情緒不良時進行,那樣經常會因言語過激而造惡業。

  用怨憤的語氣批評別人,往往帶來嚴重的反感。

  被批評指責的人往往會反辯,這是人的習慣。因爲他們認爲這是受到了傷害,沒有人願意被傷害。

  惡毒的攻擊、批評,往往讓一個人終生痛恨,能夠真正包容別人的惡毒攻擊、批評者畢竟很少。所以,說話要一再慎重。

  指責和挑剔往往令人不快,即使是正確的,有時也讓人難以接受。在適當的時候,善巧的表達又能令對方明白、接受,無疑需要叁思而後行。

  指責別人就是傷害別人,即使是親人都不應隨便指責。

  指責和批評往往讓人失去信心,換一個角度去說話,也許效果更好。

  習慣于批評別人,不懂得反省自己是一般人的習慣。

  如果要使人接受自己的善意,需要善巧地注意表達方式。

  任何人都希望受到贊揚,而害怕指責。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口德。與其指責,不如引導、講道理,善巧地表達觀點。

  同情、包容、寬恕、理解、講理、引導比責怪、批評要好得多。

  鼓勵別人會讓人上進,打擊別人往往傷害別人。

  寬恕別人,不批判自己,公平公正對待自他。

  不要批判自己,可以隨時改變自己。

  喜歡自己所喜歡的,也要尊重別人所喜歡的。只要是正當的愛好,都可隨喜,隨喜的心能讓自己更開闊,也贏得更多的善緣。

  每人都活在自己不正確的觀念和情緒中,智者不爲不正確的觀念和情緒所束縛,能自由地思想而以究竟的真理爲歸。我們都應向智者學習,而超脫自在。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只要是不妨害他人的,就是合理的。

  負面的情緒往往傷害自己,負面的情緒控製不住的時候即開始傷害別人,人往往在傷害別人之前已經傷害了自己。正念當下,就是要學會控製自己,觀照當下,不隨著情緒而傷害自己和他人。

  什麼都不用埋怨,痛苦只因缺少坦蕩、寬宏大量的心態,狹窄、計較、嫉妒、不能容人只能讓你發瘋。

  人生要活得輕松,有叁個人要經常理解、寬恕。第一是自己。因爲難以事事…

《成功人生——修身·成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