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自我的消融
自我是最難消融的,這是最可愛、最堅固、也是最討厭的東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觀點來衡量人、要求人、評斷人、指責人、支配人、改造人,即很少想到其他的每一個人,也有各人的自我中心。因此就産生了種種的對立,彼此之間摩擦不斷,也爭辯不休。可是,從禅修的立場就有辦法使得自我消融。
或許你們會問:“聖嚴法師,你是不是已將自我消融了?”可以這麼說:從小時候起我就是常想到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但未想到我是個施予者。如同現在,僅考慮到如何將我所知道的佛法,以何種方式來供養諸位,卻沒有想過,站在臺上的我是老師,應該以老師的立場來教訓學生。這好比當我在某家小吃店,嘗到非常可口的飲食以後,只要有機緣便欣然地向人介紹,希望別人也能分享美味。然而,店中的食物並不是我的,也不是由我烹煮調配的;人們能享受到的,也不是我所給的,是人們自己拿錢購買來的。
不過,教人消融自我比較容易,自己來做則很難。最近,我們有一個專職的職員外出受訓,回來以後,自己以爲學到了很多新觀念也懂得了很多新技術,于是逢人就說:“要尊重他人,能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同情、愛戴和擁護。”結果,有人立即問他:“你能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議?”他說:“我現在告訴你,是希望你能照做,你還有什麼好建議的呢?”對方說:“你剛剛口口聲聲說“要尊重他人”,如今,是不是也該尊我們呢?”他說:“我是教你們要尊重他人,但不是教你們要求別人尊重你們。”
我還有一位聰穎敏慧的出家弟子,他時常爲常住大衆做企劃工作,策劃某人當做某種執事,這個執事應如何地照著去做便會做得非常好;他策劃這個人應該要這樣做,那個人又應該要那樣做……。但是,每當常住大衆要求他或指派他做某項執事時,他總是說:“我是策劃人,不是執行人,我只計劃讓別人做,至于我自己呢?還未想到要當執行人。”請問諸位,處在現今的社會上,包括你自己在內,偶爾是否也是如此的人呢?
在座地諸位,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當你們指揮人時,又如何呢?是不是或多或少犯這種“自我中心”的毛病而不自知呢?這次禅修營的主要課程之一,即是訓練大家如何消融自我。以下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分析自我是什麼?又以什麼方法來實踐自我消融。
自我是什麼
站在佛法的觀點看“自我”,可分成兩個部份:
一、人我
人我包括“你、我、他”,細究之,則只有主觀的“我”以及客觀的“他”;《金剛經》中,以“我、人、衆生、壽者”來涵蓋。
所謂“我”,是指單獨的個體,也就是自己。“人”是指與自己相對的另外一個“你”。“衆生”即是包含“他們”,也就是多數的“你”。至于“壽者”的意思是因不斷地遇到“你”和“他”,而順時間上是延續的;換句話說,在時間之流的你、我、他,都稱之爲“壽者”。
二、法我
“法”是指統一的東西。“法我”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界,後四屬于精神界。五蘊總稱爲“我”,就是法,所以五蘊也稱爲五蘊法,它是叁界之內的生死之法。
小乘觀察到五蘊假合的我,是由于地、水、火、風的四種基本元素所形成。四大調和,便會身體健朗;四大違和,便會産生疾病。所以,不以色身爲實在的我,不應執取色身爲我而造種種的生死業。換言之,小乘看到五蘊所成的我雖假,五蘊法則不空,故不希望再受生死。也因爲畏懼生死,所以希望求入涅槃,一旦修行成功,便不再處于生死之中,離開了現實世界。這種將生死與涅槃分爲兩截的執著心,便是法執,又名“法我”。
大乘菩薩是住于生死而不著生死,雖在生死之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如《心經》中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即度一切生死苦厄;既然五蘊皆空,雖有生死,也是空的,于是便不怕生死了。
“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兩上部份:一、觀念思想上的消融;二、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觀念思想消融自我
爲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實又是什麼?由于有了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我見等心理活動,便産生了“我”及“我所”的執著。
1·我貪:是指貪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貪的現象。什麼是五欲呢?通常分有兩類:(1)通俗的說,財、色、名、食、睡;(2)正式的說,色、聲、香、味、觸,此爲佛經中常用的觀點,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澀、輕、重等。
2·我瞋:貪不到、求不得、丟不掉、擺不脫便生瞋;或者已貪得卻又失掉了也會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稱心、不滿意的皆會引生瞋心。
3·我癡:不明因果,不識因緣。爲求私心的滿足,希望不合理的事實成爲事實,就是違背因果;如果不種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種了惡因欲拒絕惡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來可以努力盡人事的事而未盡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經了心力成就了事業,便以爲全出于自己的功勞,便是不懂得衆因緣所生的道理,就是昧于因緣。
4·我慢:可分爲四種:(1)驕慢,自覺了不起卻不一定有理由;(2)過慢,自覺強過別人而起慢心;(3)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爲足,有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與成就,便自覺已獲無上的聖智、聖果;(4)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勁,沒有出息,卻見不得別人好,不但不贊歡,甚而鄙視別人的優點及成就。
5·我疑:不但懷疑自己,同時也懷疑別人。這是與信心相對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産生懷疑。人應該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則就不會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懷疑別人則會樹立很多敵人,以致發生四面楚歌的情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論己于人,疑心即生暗鬼。當然,作爲一個修學佛法的叁寶弟子,對叁寶師僧,切切不得懷疑,否則便是惹魔了。
6·我見:包括五個項目:(1)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2)邊見,是執有永恒的常見及不信叁世因果的斷見;(3)邪見,顛倒善惡,錯亂因果,撥無因果的看法;(4)見取見,以下劣的知見爲好爲上,執持不舍;(5)戒禁取見,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爲,作爲必須遵守的戒條。
以上六點,是由觀念上來分析構成“我”的因素。而“無我”,就是將上述六點漸漸除去,或頓時放下,沒有以上六類心理現象,也就沒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夠由開悟而得解脫,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開悟的是什麼呢?必須悟了“我”是虛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種根本煩惱,並沒有真正不變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貪、瞋、癡、慢、疑、見等,皆是心理現象,除去這些現象,就無處可尋“我”了。能夠了解這些,就可知道“無我”是什麼了。
過去禅宗寺院,接納新進禅者,進入禅堂之初,便會被執事者告以兩句話:“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要訣。對常人而言,這個虛幻而又麻煩的“我”不容易丟,舍不得丟,也害怕丟掉,所以也就不容易開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僅僅在觀念上分析“自我”的結構雖有用處,卻沒有大用,必得身體力行,用方法來實踐,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關于介紹禅的書已很多,但都限于寫禅、說禅,甚至是以禅宗的公案語錄,當作文藝欣賞,讀了之後,在想法上也可能有點幫助,但其用處不大。
親自實踐,在佛法中稱爲修行。一定要經過修行,才能實證。從方法的實踐而有身心的體驗,能以全生命的投入之後,一旦與無我的事實結合爲一,便是證悟。
口述的“無我”,不是由生命體驗得到,而是從思考、知識來了解的,故不能稱爲證悟,只名之爲了解。不過這一層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親自體證。
實踐的方法
一、練心
所謂練心,實際就是練“我”。平日的“我”是非常散漫不踏實的,故可稱爲散亂心的我。我們必須要用方法來調理身心,以數呼吸、持佛名號、觀身受法等等,來達到集中心、專一心、統一心的境界。其中觀身受法,是指觀身體動作的感覺,“觀”後,還須加上“照”及“提”的工夫。
數呼吸時,若忘了數字,打了妄想,便不是在“觀”,發覺之後,馬上再將方法“提”起來,然後繼續再觀,“觀”時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也就是“照”;“觀”與“照”一定要同時並用,才不會流于散心或墮入昏沈。觀後一定要照、要提,然在如此用功時,切切不能急躁,不能使猛力,當以細水長流的方式進行。否則必須有相當的心力及體力才行,而且也容易忽好忽壞地交第進行,使你不能持久穩定。
練心的初步目標,是把“散心”的我,變成“專心”的我,對于每一個念頭的活動,都要能清清楚楚。專心之後,進一步要達到“一心”,也即是從專一心,至統一心。
統一的心念也有叁種:(1)自我身心的統一;(2)自我與內外環境的統一;(3)自我的前念與後念統一。
數息上了路時,還有叁個不同的念頭交互起滅:(1)我;(2)我在數呼吸;(3)我觀照數呼吸的數目。這叁個不同的念頭,前後次第,稱定出現,雖有統一的念頭,仍不是統一心而只是專一心。統一心,則只有一個“我”的念頭,清清楚楚,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已經不數呼吸,也沒有呼吸的數目可以讓你觀照了。
前面已經提過,練心就是在練“我”。常人的我,是分別、執著、散心的我,無法自我作主,無能自我駕馭。所謂心不由己的原因無他,只因煩惱重,業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亂心進入專一心,首先要放松身心,放松頭腦,然後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時若遇境界現前時,立即放松頭腦,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沖突,自己也較不會沖動、生氣、與人爭辯。
專一心之後,進一步便進入如前所述的統一心,它有叁個層次:
1·身心的統一:身心統一,主要是由于心念穩定、落實。若在乎身體的存在,則是一項負擔,不舒服。若能讓心穩定于方法之上,或專注于某一動作、某一項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體的存在及身體的負擔。
2·內外的統一:能夠內外統一,而將“我”消融在環境之中,並不太難,譬如藝術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賞音樂演奏、繪畫等藝術品或是自然風景,也能陶然自得,渾然忘我,便屬此類。宗教家及哲學家“天人合一”的體驗,也屬此一層次。
禅修的人,當在面對所有人事物的情況時,若都沒有對立的感受,其感覺是把自己與整個環境統一起來。禅修者若有已真正達到內外統一的時候,便已沒有優劣之分及內外之異了。
統一就是無差別,若在用功時,體驗消融自我,體驗到沒有煩惱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時,問題仍然存在的話,便只能稱爲統一,而不能稱爲開悟,因爲此處未將“我”視爲沒有。雖說如此,有了這樣統一心的經驗,總是好的。至少可以不與身心之外的事物,處于緊張的狀態了。
3·前後念統一:欲達到前後念統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時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後念,唯知住于現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現在”這一念上,便沒有時間,因爲前後念已統一,出定後,時間又再度出現。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然而前後念的統一,是否就是此處的叁心不可得呢?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前後念的統一並不等同于《金剛經》中所說的叁心不可得。前後念的統一雖然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但仍擁有現在,還是有“心”,還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範圍,別無分別,仍有執持。
“我”實在是極不易去除的,除了練心之外,第二個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
破心就是將“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1·沈澱法(默照禅):若將統一的心,止于一念,那僅是定;若能靈明廓徹,既不住于止,又不停于觀,心靜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會“桶底脫落”,悟境現前。如在一個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漸漸沈澱桶底,起初攪動,泥沙猶會翻起,但沈澱到最後,水已澄清而桶底終因太重而脫落,此時桶內空空如也,水與泥都不複存在了。既無可止可定的心念,也無能觀能照的心念,便成無念亦無心,而親見無我。
2·爆炸法(話頭禅):即反覆不停地參一個話頭,問話頭之前的究竟是什麼?但是不准你替話頭找答案。曆代有名的話頭很多,例如:“拖死屍的是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念佛的是誰?”及趙州從谂禅師“狗子無佛性的“無”是什麼?”……。
切記參話頭時“開口就錯,動念即乖”,故在自己參話頭時,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氣不斷地否定自己所發現的答案。如此,到最後會突然發現大地落沈,虛空粉碎,也等于桶底脫落。
《禅——自我的消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