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心得之調柔其心
法恩
燈,代表著光明,能照亮世間的黑暗;燈,又象征著智慧,它能驅逐我們內心的煩惱黑暗,使人生活在喜悅與灑脫之中。
水,代表著純淨,能洗滌塵世間的汙穢;水,又象征著慈悲,它能調柔我們內心的剛強,使人生活的自在而圓融。
燈與水,一個代表著智慧,一個象征著慈悲,二者合起來也就是悲智雙運。世間人需要慈悲與智慧滋潤幹涸的心靈,出世間的我們,要以智慧解脫煩惱、以慈悲度化衆生,因此則更注重悲智雙運的修學。
今年,我們學院的當家法師發願供十萬盞燈和供十萬杯水,于是在觀音閣叁樓設立一個莊嚴的壇城,隨著當家法師的弘願力,這是一個非常難得大衆共修積資淨障的殊勝因緣。因此,大家都有這個機緣去觀音閣供水。
記得第一次上去供水時,什麼供水的儀軌統統不懂,認爲只要把供過的水換掉,再往杯裏加未供的淨水、然後擺放整齊就好了。于是,什麼都不懂的我,毛毛躁躁,在收淨水時,濺了一地的水珠;添供水時也是常常走神,不是偏多就是偏少。
後來,法師告訴我們,供水之前,首先要頂禮十方諸佛、並在內心發起大願;隨後把上次已供過的淨水倒在空桶裏,用幹淨的毛巾把淨杯擦幹淨;最後再上新的供水。在整個的過程中,最後的上供水環節最是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全身心的專注,慢慢往淨杯裏加水,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或不專注如稍打個妄想什麼的,水就會太滿而溢出來;相反,如果太慢了,則半天也添不上一杯。所以不快不慢中道最好。而且杯子與杯子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了表示我們的心很散漫,以這樣散漫的心時不易親近到善知識的,而太近則又表示我們有粘著的煩惱,同樣會造成修道上的障礙。所以,杯與杯之間以保留一粒大米之間的距離最爲恰當,表示我們內心好要佛法,同時也善于親近善知識。
在整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直默默的觀想和發願,比如:在倒出已供過的水和檫幹水杯時,我們要觀想倒掉的是衆生的煩惱、擦掉的是衆生的業障。當我們把已供的水,灑在外面的淨地上時,又會祈願這清淨的甘露法水,能夠使一切衆生的國界得以清涼,離苦得樂。
隨著多次的參與供水,供水的儀軌也慢慢從不熟悉到熟悉。便供水時,也懂得了自己應該怎樣去把這顆浮躁的身心給調平靜,來供好這杯淨水。不會再像第一次供水那麼浮躁,那麼粗心了。
如今,每輪到我供水的時,我都會先頂禮十方諸佛並發願。隨後拿起已供過的水,慢慢地往桶裏倒,倒一杯念一句佛號。用毛巾擦淨杯時,也在心裏作念並觀想,以此清淨毛巾擦掉衆生無明煩惱垢濁。當把已供過的大悲水,拿到外面布施給六道衆生時,觀想以此大悲清淨甘露之水,遍散十方法界六道群靈衆生都能普沾此勝甘露,洗滌衆生心中的叁毒煩惱,還得清淨自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離苦得樂。
往杯裏添水時,同樣以一句佛號,並非常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往裏添。不會像剛開始那樣,只管咕咚咕咚地往裏加滿就好,不住細節。雖然,有時也會煩心浮躁,但當下就能察覺到,馬上就反問自己是用一顆什麼樣的心態來供水的?既然是發心上來供水,那麼就應該以一顆清淨心來供。而且,供水本來也就是調柔我們這顆浮躁妄動的心,磨練我們的心性,又怎麼能隨著習氣而牽著鼻子轉呢……
只要我們把當下這顆浮躁的心轉變過來,那麼自然而然心也就會慢慢變得很柔很靜。不論做什麼事也都不會感到無比地法喜。
其實,修行就是這麼簡單,關鍵是看我們自己怎麼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