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入門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此式。

  5、如意自坐——此式系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于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于右胸側,左右兩手平覆分置于左右兩膝。

  6、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則坐于與膝同高的椅子或板凳上,兩腳平放于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臂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六種,除了坐姿不同及如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二至第七項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夠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以最難的跏趺會,最爲可靠。因此,初學的人,盡可用你覺得最舒適的坐法,以不讓自己産生畏懼心爲原則,漸漸地試著用較難的坐法,是有益無損的。

  

  調息和調心

  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心情與呼吸的關系是極爲密切的,並且,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它叫什麼名字,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國的天臺宗等,講到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問題。因爲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關系,就原則的定義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種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漸漸地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爲“息”。由于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産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爲“氣”。當修行者感受到由氣所産生的作用時,稱爲“覺受”,有了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禅對于他們,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類:

  1、風——在激烈的運動之時,或者剛剛做完激烈的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等時,呼吸的速度及強度如刮風,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懼、病痛、虛弱、興奮、疲倦之時,心定情緒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靜舒暢之後,始可打坐。

  3、氣——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聽到呼吸聲,此爲初心打坐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速度。

  4、息——此又可分爲四等:

  ①鼻息:打坐時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與氣不同者,是聽不到呼吸聲,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氣及呼氣,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動,不得以注意來控製它,否則速度快了,會頭暈,慢了會胸悶。如發覺呼吸有困難,例如頭暈或胸悶之時,當注意調息,宜以四秒鍾左右作爲一呼一吸的時間長度,最有效。

  ②腹息:仍用息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學時不宜勉強用控製及壓氣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氣逼入丹田(小腹部)。通常學打坐的人,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呼吸氣必然自動地通過橫膈膜而到達丹田,那時,修行者的身心,會突然感到輕松舒軟起來,呼吸也越來越慢、越來越長、越來越深、越來越充足,不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感到充足,漸漸地呼吸的自然律動,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③胎息:胎兒在母胎內時,不用鼻孔呼吸,是以與母體相連的循環系統來呼吸,修行禅定的人,由于腹息的更進一步,便不用息孔呼吸,每一個毛孔,都可能成爲呼吸器官。此時脈搏,若有若無,但其仍須仰賴體外的氧氣來補給身體的所需。此時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體即是胎胞中的嬰兒。

  ④龜息:動物之中,有的烏龜,壽命極長,甚至將其理入地下數百年,無飲食,無空氣,也能繼續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氣,甚至心髒也停止跳動,不同于已死的屍體之處,乃在于不腐臭爛壞,其生理組織仍是活著的人,此便介于胎息與龜息之間,定力愈深,則愈近于龜息乃至住于龜息的狀態,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自行形成了一個個別的小宇宙,以其體內的氣或能的運行,自給自足,不必再從體外吸取氧氣來供給體能的消耗了。

  當然,初學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鹜遠,操之過急,應該先把鼻息練好,再能到達腹息,已不錯了。

  二、調息的方法

  調息的方法,在中國的道家,稱爲“吐納”,納天地日月之氣以養生,吐身內的混濁之氣以保命,乃是修煉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行者,特別重視各種呼吸法的鍛煉,且以生命能之産生與超常能或絕對能(與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引發,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爲重點的訓練。佛教修行的起點,與外道無多差別,所不同的是,調息是入門方便,並不以調息爲根本法門,調息的目的,在于調心,心即調伏之時,有沒有呼吸的方法,便無關緊要了。

  我所教的調息法有兩類:

  1、數息——在數息之前,先做深呼吸叁次,深呼吸時,將兩手置于小腹,先用鼻吸第一口氣,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繼續吸氣,使肺部隆起,盡量吸入,然後閉氣十五秒鍾,才慢慢地把氣用口吐出,同時身子下彎至不能彎時爲止。叁次深呼吸後,把姿勢坐穩,開始數息。數息也有數種不同的方法:

  ①順數:又有兩種,一是數出息,這是通常用的一種,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反覆連續地數下去,數到心無雜念之時,身心便有異常愉悅的感受出現了,二是數入息,方法與數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的數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氣較慢,所以數出息,較易阻止雜念的入侵。  

  ②倒數:當修行者,用順數之時,漸漸變成機械化,心中把數數目變成了無意識的或下意識的行爲之時,雜念便乘機活躍起來,所以不妨把數目倒過來,從十、九、八……而至一。

  ③隔數:倒數又成了機械化時,不妨順著數單數或雙數,單數數到第十九,雙數數到二十。也可以倒著由第二十起數雙數或由第十九起數單數。

  2、隨息——當以數息的方法,修行到了雜念頭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目省掉,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與入上面,對于每一呼吸的出與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兩種:

  ①隨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達的部位及處所,但要你達到呼吸與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②隨息想:每吸一口氣,便想:“一口吸盡千江水”,每呼一口氣,便想:“一口吐出萬裏山”。將自己的身心,隨著呼吸的出入,而與外在的山河世界,連接起來,打成一片,當你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內在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隨著呼吸的出入而融和爲一個全體,其實,這已是從調息的範圍,跨進調心的領域中了。

  叁、調心的方法

  佛法被稱爲內學,所以佛所說的一切法,無一法不是教衆向已身的內心用工夫的調心方法。佛法的總綱,稱叁種無漏之學,那就是戒、定、慧。其中以禅定爲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礎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沒有戒所規定的有所不得做起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態度,修定就無法成就;縱然有了成就,也會落于邪道而自害害人,所以戒是道德規範的佛教教義,也是調心的基礎方法;作爲哲學理論的佛教教義,是由調心方法所得的結晶。本文的重說,則在于說明修習禅定的方法。

  以修道的立場而言,不可以說,惟有修禅定才是修道,只能說修禅定則確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調息爲修定的入門,調心則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的十大德稱之一,名爲“天人調禦師”,意即是他已是天及人類之中的一位將心完全調伏和駕禦了的人,也是天及人類之中最能幫助衆生調攝身心的一位大師,從修禅定的方法而言,調心可以用如下的數類觀想:

  1、觀想身外的東西——挑選身外的任何一物,作爲集中心念的對象;或者以分析身外的任何一事一物,作爲轉變心念的對象。前者如月觀及日觀,後者如因緣觀及不淨觀。

  2、觀想地、水、火、風的功德——將自己的心,觀想成地、水、火、風的任何一種功德,化除煩惱妄想,進入凝然不動而又朗朗清明的定境。例如地能化腐朽爲神奇,容受一切而又生長一切,然其本身始終寂然不動,水能洗淨諸垢,彙百川成大海,滋養萬物;變化萬象,而又不爭功、不诿過。

  3、以身體的官能接受身外的對象——用眼看顔色及形色,用耳聽各種聲音,用鼻呼吸,用舌舐上颚,用身體感受粗細及冷暖等。其中以用鼻呼吸的方法最基本有效,眼睛看及耳朵聽,最好要有老師指導得法,始能安全有效,舌舐上颚是打坐的基本要求;全身的部位太多,初學時不易用上力量,僅以觀想冷暖或熱的感受,也容易發生不能調和的毛病。

  4、觀想身內的五髒——中國的道家用金、木、金、火、土的五行代表五髒,所作的五行歸一而觀想丹田的方法,或以五行相濟相生的方法,導引髒器的功能,增長肉體的健康。印度的瑜伽所說的六個或七個靈球(Chakras),也是以五髒爲主的觀想法。

  5、觀想身體的某一部位——如觀想眉心、鼻端、腳心等。初學打坐的人,若沒有明師指導,大概只能以修數息法來調心,也可以用隨鼻息法,爲了安全可靠起見,最好還是由已有經驗的人指導。至于其他各種如上面所介紹的方法,若未經有經驗的人指導,最好不去摸索,所以本文也未作明細的說明。這是技術的問題,僅靠書面的敘述來練習的話,是不夠安全的。

  我在美國所教的初級班,僅教一或兩種調心法,上完中級班,可能已學到六或七種調心法;但是能夠每種都學得有效的人,並不多見,原因是打坐的基礎不夠,光學方法沒有用處,學了若不勤練,也沒有用。練習之時,發生了困難,有的可以自知解決,有的則必須老師指導,始能克服。

  四、調心的曆程

  我們的心,經常處于兩種極端的狀態之下:精力充沛之時,思緒極多,不易安靜,更不易凝定,否則,在無事可做之際,就不會感到寂寞無聊,在精力疲倦之際,便會陷于困頓、陷于晦暗、昏沈呆滯,否則,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後,就不會需要睡眠,前者病在散亂心,後者病在昏沈心,此兩者是修習禅定者的大敵。輕微的昏沈,有法對治,比如睜大眼睛,注意力集中于眉心等法,用之可以見效;重昏沈則唯一的最佳方法是乾脆閉上眼睛,睡一會兒。大多數的調心方法,是用來對治散亂心的,我將調心的曆程,分作七個階段,以數息作例子,用符號來表示其心態如下:

  1、數呼吸之前,沒有集中心力的對象,心念隨著現前的外境,或回憶過去,或推想將來,不斷地、複雜地、千變萬化地起伏不已、生滅不已。

  2、數呼吸之初,數目時斷時續,妄想雜念頭,依然紛至沓來,但已有了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對象。

  3、數呼吸之時,數自己能連續不斷達十分鍾以上,但是仍有許多妄想雜念,伴著數息的正念。

  4、數呼吸之時,正念不斷,雜念減少,偶爾尚有妄念起落,幹擾正念的清淨。

  5、數呼吸之時,雖有清淨的正念,不再有任何妄想雜念,但仍清清楚楚地知道,有能數呼吸的自我、有被數的呼吸、有用來數呼吸的數目。實際上,雖到如此的心無二用之時,依舊至少還有叁個連續的念頭,同時活動著。

  6、數呼吸,數到把數目呼吸都忘掉了,感到身、心、世界內外間隔沒有了,人、我對立的觀念沒有了,客觀與主觀的界限沒有了那是一種統一的、和諧的、美妙得無法形容的存在,那是充滿了力量和愉快的感受。至少尚有一個念頭在。也唯有到了此時,始爲與定相應的現象。

  7、數呼吸,數到身、心、世界,全部不見了,時間與空間都粉碎了,存在和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進入了虛空寂靜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切感覺、觀念的境界,我們稱之爲悟境,沒有符號能夠表示,一切語言、名字、形相,到了此處,均無用武之地了。

  以上七個階段,第一是散亂心,由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過程,第六第七是定境與悟境。若細論,第六尚不是深定,而是一般宗教家、哲學家,乃至藝術家,都能多少體驗到的所謂天人合一和與神同在的冥想。

  五、雜念、妄想、念頭

  從修行禅定者的體驗而論的妄想、雜念與念頭,也大有分別說明的必要。大致上,妄想雜念,可有兩類,一是粗重的,一是細弱的。粗重的之中,又有雜亂無味而且不連貫的,名爲雜念,有條理的則名爲妄想。細弱的之中,又有容易察覺在動而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動,仍稱妄念,以及非在相當甯靜時不易察覺的一個一個的波動,任何一個波動,都無法代表任何意味的,便稱爲念頭,若用線狀的符號加以說明,也許是這樣的:

  1、雜念群:

  2、妄想群:

  3、妄念群:

  4、念頭群:

  5、定境:

  其中的念頭,起滅極爲迅速,坐禅工夫相當好的人,能夠發現在一秒鍾間,有十來個念頭,對治雜念的妄想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你發覺你有雜念妄想時,那個雜念妄想已經過去,不要再爲它而煩惱,勿怕雜念妄想打擾你,如果你老是爲著雜念妄想之像五月的蒼蠅,揮之不去而煩惱,那會爲你帶來更多的雜念妄想。應該知道,當你能夠發現你有很多的雜念妄想之時,正可說明你在調心的工夫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收獲。

  

  

《禅的入門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坐的基礎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