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文明敬香
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缥缈于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裏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衆文化。
我國的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相傳孔子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見香蘭獨茂,不禁喟歎:“蘭,當爲王者香,今乃獨茂,與衆草爲伍!”遂停車撫琴,成《漪蘭》之曲。孟子曾言:“香爲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長壽”。他不僅喜香,而且闡述了香的道理,認爲人們對香的喜愛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從魏晉時期流行熏衣開始,上流社會就將焚香視爲雅事,把愛香當作美名,相沿成習,唐宋以後風潮更勝,不僅是民間,官衙府第也處處用香,甚至接傳聖旨和科舉考試之時也要專設香案。
如果說香品和香具的發展與運用是香文化的外形身軀,那麼,儒釋道傳統文化以及人們對香的心靈感受認識與鑒賞,則是我國香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詩經》、《史記》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洪氏香譜》到《本草綱目》、《香乘》,曆朝曆代的經典著作都有對香的描述和記錄;從劉向、李煜、李商隱、蘇轼、黃庭堅、陳去非,到朱熹、文征明、丁渭,曆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寫有《香界》一詩: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宋代陳去非的《焚香》一詩雲:
明窗延靜書, 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 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爐煙袅孤碧, 雲縷霏數千;悠然淩空去, 缥缈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 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 波定還自圓。
宋代文豪蘇轼的《和魯直韻二首》雲:
1、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2、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我們從衆多傳世的詩文也不難看出我國香文化的深厚積澱。
我國的香隨同佛教一起于公元六世紀傳到了日本,中國的香文化據說是由唐代的鑒真大師傳到日本的,發展至室町時代(1333—1573),形成了日本獨具特色的香文化——香道。香道是以“樂香”爲基本的藝道,講究嚴格的禮儀與專業的技藝,她與茶道、花道一起構成日本傳統的“雅道”。茶、花、香在茶室這一特殊的場所,得到了協調統一的發展,人們從中共同體味的是一份閑寂、優雅,追求的是“和敬清寂”、“靜妙求真”、“心安自健康”的境界。日本香道主要有叁條西派、志野派、峰谷派,傳衍至今。
據傳爲北宋詩人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稱贊香的好處有:“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裏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爲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香雖細微,卻能集宗教、藝術、醫療、休閑、生活日用諸功能于一體,我們從中正可以體味天臺宗所闡揚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道理。
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亟于通過革命鬥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因而對宗教、對大多數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與嚴重的摧殘。諸如香文化之類的東西完全被當作迷信或“封資修”扔到垃圾堆裏去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政治走向開明,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環境破壞、生態失衡、貧富差距加大、人際間疏于交流、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的問題日益突出,痛定思痛,當今有越來越多的人迫切地需要宗教給予精神的支撐,需要象香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宣傳香文化,實踐和發展香文化,既爲時代之所需,也爲經濟、文化條件所允許。
從大陸佛教來說,二十多年來得到了一定的恢複和發展,這對于推動整個香文化的恢複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從佛教界自身來說,對于佛教的香文化缺乏研究,對于信衆香客的入寺燒香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 管理,存在著盲目燒香、濫燒香的現象,不僅給世人造成一種迷信、功利的觀感,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所以,佛教界應當對佛事用香的原料、配方、製作、流通、應用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監督管理,應指導信衆正確認識香和香文化,以及如何禮佛敬香,提倡合理燒香、燒好香、文明敬香。
禮佛上香有特定的儀式。據《禮佛儀式》記載:“禮敬贊德,先須至于香臺,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熏證寂滅”。也就是說,佛教敬香重在用心,以一瓣心香,通過敬焚有形如幻之香,專申供養,正心誠意,而契入無相淨妙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從而與十方常住叁寶感應道交,如此敬香方能獲得最殊勝的功德。
入寺敬香,一般用線香,只需在每個殿堂前燃香一支或叁支,一支寓意一心皈敬,叁支寓意爲皈敬佛法僧叁寶,或禮敬十方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而不必每尊佛像前都要燃香。各地常見許多香客盛行燒頭香(搶在大年初一淩晨入寺燒香)、燒高香(又粗又長的香)、濫燒香(成捆成把的燒香),所用香也是奇形怪狀,多爲劣質的香,系用鋸末染色加香精配製而成。如此一來,把一個清淨幽雅的佛門勝地搞得烏煙瘴氣,不僅佛像文物倍受煙熏火燎,而且寺院時有發生火災之虞,同時還給世 人造成一種迷信和不文明的印象,實有損佛教形象,也不符合香文化所體現的精神。現代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主要由于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爲禮拜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燒香的數量、價格的低廉或香味的濃豔了。
居室禮佛、誦經、坐禅用香,可用線香(可用于掌握時間)、臥香、盤香,也可用熏香,但必須質料、製作俱佳,最好是用沈香木、檀香木等天然香料研磨製成,外觀上必須表面勻稱,未染色;拿取時不掉香粉、不沾手;點燃後産生的香味清雅耐聞、甯神開竅;不刺眼、不刺鼻;香味的滲透力及持久性強; 不含任何化學物品(香精類),有益健康者。用好香不但身體健康,心思也容易寂靜,更能表達供佛最恭敬的心意。不要用那些過于濃郁、用花粉製作的香,更不宜用化學香精製成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