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婦女觀

  佛教的婦女觀

  學愚教授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就上座部佛教的觀點和大家談談婦女在佛教中的作用問題,這是女居士關心的問題。婦女問題在上座部佛教的經典中經常提到,而在大乘佛教的戒律中,現在看來可能有較多矛盾和不合符佛陀本懷的地方,必須加以說明,以區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什麼是中國的佛教,什麼是原始佛教

  

  

  很多人認爲佛教對婦女是不平等的,我們在許多經典裏也可以看到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佛教以及佛陀本身對待婦女是不是真的持不平等的觀念呢

  要研究這個問題,需要全面地對佛陀時代印度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加以了解才知佛陀是怎樣對待婦女問題的,只有從印度當時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才能看出佛教對待婦女的本懷。

  

  大家知道,在古印度,婦女是沒有社會、政治、宗教等權利的。古代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種姓製度,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婦女的地位和首陀羅的地位一樣,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沒有參加任何宗教活動和祭祀的權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婆羅門教的規定:無條件地服從男人或丈夫,死後可以升天,不用布施和行善道。婆羅門教認爲這是梵天的意志,如果違背就是大逆不道。在婆羅門教的《法典》中,就明確寫道:女人不但能使愚昧的人墜落,誤入歧途,也能使博學的人成爲貪欲和嗔恨的奴隸。在家庭中,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婦女,都不能單獨從事活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完全沒有自由可談的。

  

  佛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目睹了這種不平等的製度給婦女帶來的傷害和痛苦。因此佛陀從創立佛教開始,就對這種製度提出了批評和挑戰,提出衆生平等的思想。在宗教方面,佛陀提出最根本的一條認爲婦女和男人一樣可以證阿羅漢果,乃至成佛。他說:女人在宗教、社會、家庭中與男人是平等的。孝敬母親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允許婦女在他的僧團中出家,她們的比丘一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在當時提出這樣的口號是非常偉大、有著深遠意義的。甚至有人認爲,佛陀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人。這我們可以從許多事例中看出。

  

  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談話,一個國王的侍者悄悄對波斯匿王說王後生下了一個公主。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因爲他們認爲女人只能給家庭帶來不幸。佛陀知道後就對波斯匿王說: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後代……。在古印度重男輕女的情況下,佛陀能說出這樣的話,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當時的印度宗教界沒有哪一個宗教承認婦女的宗教信仰權利,而佛教不僅創立了比丘尼的僧團,而且在比丘尼僧團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甚至有妓女。她們與比丘一樣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無上的快樂。當時有一位王後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極不願意見佛陀,因爲佛經常用一些詞語說人的外表美是無常的,而王後的容貌在當時可說是非常美麗的。有一天她到寺廟去玩,被廟裏的一座法堂吸引住,就慢慢向法堂走去。佛陀發現她,就用神通變化出一個美女,比這位王後更漂亮。王後被少女的美麗驚呆了,而那位佛陀變現的少女,手裏拿著一把扇子,一會兒就由少女變成老態龍鍾的樣子,頭發白了,牙齒掉了,滿臉的皺紋。最後死了。王後這才認識到外表的美是無常的。心中發出諸多的感歎。佛陀有他心通,知道她在想什麼,就走到王後面前說:人一旦成爲欲望的奴隸,自己就象蜘蛛結網一樣,一旦無常來時,一切都完了。要真正解脫,必須放棄世間的一切,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王後被佛陀的話感動,回去征得國王的同意出家成爲一個比丘尼。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是承認婦女的地位,讓婦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幫助婦女認識到自己的潛在力的。

  

  佛陀對在家婦女的態度也是一樣的。在一個家庭中,婦女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她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應當受到尊敬。沒有婦女的家庭不是一個完善的家庭。在佛陀時代就有一位婦女居士的代表,她叫維薩卡。在上座部佛教地區,提起她的名字,人們會肅然起敬。她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七歲時在她爺爺的帶領下,去見佛陀。她聽佛說法後就悟道了,七歲就證了初果。維薩卡有一件價值連城的衣服,有一天忘在寺廟裏。她讓侍女去取,並對侍女說:如果有出家人碰過就不要拿回來了。當時阿難見到了那件衣服,就問佛陀如何處理,佛陀讓他先收起來。侍女來了解了這個情況後就回去告訴維薩卡。維薩卡說不再要這件衣服了,並且讓人拿這件衣服拍賣,因她的衣服太貴,沒人能買得起,她就又自己買下來,用這筆錢建了一座大寺院,供養佛陀。佛陀在這座寺院裏安居結夏好幾次。她是在家女居士的榜樣,她的言行,做事以及她對佛教的貢獻都是我們在家居士應該學習的。她活了120歲,並在120歲時證了阿羅漢果。

  

  有人懷疑婦女能否證阿羅漢果,婦女有沒有這個潛力

  應該說有。佛陀的姨媽在涅槃的前一天對佛陀說她要走了。佛陀知道她證果了,就對她說:你應該用神通來告訴大家婦女亦能證阿羅漢果,消除人們的邪見。于是她就大顯神通,人們都驚呆了,因爲她顯的神通只有佛陀或阿羅漢才能顯現。在佛經中,說明婦女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阿羅漢果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乘佛教更進一步主張婦女可以成佛。《法華經》上就有龍女成佛的故事。她們所證的果位和智慧與男人一樣。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菩薩要數觀世音菩薩。他很久以前就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他有叁十二相。但爲什麼在大乘佛教中他以女人的形象出現呢

  因爲他可以根據衆生的不同需要而化現各種形象,度化衆生。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中現女人身,說明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她們的慈悲博愛與男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怎樣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

  作爲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碼要舉行叁皈依儀式。這種儀式在大乘佛教中只舉行一次,而在上座部每天都要皈依一次。無論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叁寶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光皈依還不行,應知道爲什麼要皈依。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爲在家女佛教徒,應具備社會上一般婦女所具備的品德,樂善好施,勤儉節約,有知識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佛陀對婦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條要求:一要有虔誠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慚愧心、報恩心。佛教徒應報四重恩,尤其是報父母恩,要孝敬父母;叁要不輕易發脾氣,因爲發脾氣無論是對男教徒還是女教徒來講,都是不好的行爲;四要忍辱有涵養,沒有嫉妒心,要隨喜功德;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啬,自己有的或者是別人沒有的,能給就給,不要有回報心;六要行爲純潔,遵守社會道德;七要有知識,不但是社會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要懂一些,所謂菩薩五明;八要對人熱情;九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清靜的心態,遇到不愉快的事,要處之泰然;十要有智慧。對在家教徒來講,能分清什麼是善惡。

  

  婦女在家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她是家庭的核心。所以佛教承認美滿家庭的重要性及其現實意義。美滿、安樂、幸福的家庭也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一名家庭婦女呢

  佛陀說有幾個方面:首先要丈夫關懷、照顧好自己的妻子,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給妻子物質生活的條件。妻子應尊敬、愛戴、友好地聽從丈夫一切善意的安排,同時對自己家庭財産應有效地控製並保持收支平衡,使收大于支,合理地使用金錢。這裏佛陀講了四點:1.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水平;2.再投資;3.供養出家人,行慈善事業;4.儲存起來,以備急用。佛教婦女應該把佛陀的教導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把佛法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佛法即是生活之道。學佛的人信仰和生活産生矛盾時應具備八種品德。能夠做到這八種,才算是一位好的佛教婦女:一、合理的組織、安排家中的一切事務;二、關心照顧好家中傭人及一切家中服務的人員,如果他們有困難,就幫助他們解決;叁、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感到幸福快樂,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丈夫感到家庭的溫暖;四、保管好自己的家庭財産,懂得珍惜、愛護、不浪費;五、虔誠的佛教信仰,身口意叁業清淨,要奉行五戒十章;六、行爲要純潔、檢點,不從事任何不正當的事情,不販毒、不賣淫、不殺生等,要從事正業;七、慈悲善良,有同情心,在別人痛苦的時候應熱情幫助,使其擺脫痛苦;八、要布施而不求報恩,行真正的無相布施。

  

  作爲一名佛教婦女,對家庭的一切事情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要有奉獻精神。我們前面提到的維薩卡,她是佛陀當年的大護法,在她出嫁時她父親向她提出了十條怎樣做一個賢妻良母的忠告:一、不要把家裏的火帶到外面,也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說自己家人的好壞;二、不把外面的火帶到家裏,不在家裏說外人的不好;叁、借東西要借給有借有還的人;四、不要把東西借給那些有借無還的人;五、應幫助窮朋友,即使他們借了東西不還也要借給他;六、看到公婆和丈夫回來應起身相迎,對丈夫要相敬如賓;七、吃飯前應看親人是否已被服務好,傭人也要照顧好;八、睡前應檢查好一切是否安全,傭人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除生病外,婦女一般白天是不能睡覺的;九、對待親人要象對火一樣謹慎小心;十、對待公婆要象對待神一樣尊敬。佛陀贊美有高尚品德的婦女,認爲只有這樣的婦女才是一位好的家庭婦女,也才是一位好的佛教婦女。

  

  那對于不好的婦女,佛陀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佛陀時代的印度有一個富有的尊者,也是佛陀的大護法,叫齊格多,他的富有可與國王、太子相比。但他有一個很頭痛的兒媳婦,好吃懶做不幹活,而且常發…

《佛教的婦女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