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寐因果自說(成兆文)

  不寐因果自說

  

  成兆文

  2013年農曆八月初叁是惠能大師圓寂1300年紀念大會日,南華寺數月前就布告天下,將召開大型學術會議並行大型法會,有高僧大德參加。余等俗務纏身,不能前往共結法緣,執一二詞緬之。

  惠能大師真身至今猶存廣東南華寺,以身說法昭示佛教之偉大;大師在曆史上被記取,源自佛經《六祖壇經》。該經記載惠能取得禅宗衣缽、潛心修爲、隨緣說法的過程,其著名的偈子一直爲後人津津樂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是相對師兄神秀而作的,神秀的偈子爲: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大家都認爲惠能是“肉身菩薩”,弘忍法師看後也很是歡喜,但說惠能仍然未見性,並用鞋子擦去惠能偈子。後世論者以爲弘忍生怕有人加害惠能才說出此番話,殊不知在惠能的偈子中表現出其時並沒有真正悟道,最多屬于“見迹”,因爲所謂“本來無一物”已經把“無”當成本體,這就落入了空相執著。20世紀元音老人對此有精妙的解釋,並把惠能的偈子作如下修改:

  菩提權做樹,

  明鏡假作臺;

  本來不染汙,

  說淨亦塵埃。

  這樣的改動可能落于語言的窠臼,因爲這就會把“權”、“假”也當作本體,而任何改動難免製造新的語言相。也許出于對語言相的警惕,所以禅宗主張“明心見性,不立文字”。惠能在夜半叁更聽弘忍法師袈裟遮圍講《金剛經》,當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才真正大悟。

  求道應該警惕技巧,大智若愚反過來也可以說大愚若智,近于道的技術既是方便法門,又可能是求道的障礙。對一些人來說,技術是重要的,這是近于悟道的門徑,尤其在求道過程中,法術可以助人增加信心,不注重過程的頓悟可能被“頓悟”所累。就此來說,對平常大衆而言,神秀漸悟的老實態度反而是可取的,他的方法可以讓衆多學佛弟子掌握踏實的方便門徑,以此爲基礎也才可造就惠能大師式的頓悟。後來惠能一脈取得了禅宗主導性影響力,多年之後禅宗出現了末流,反而讓禅宗流于“口頭禅”,過分輕視形式就會讓佛法流于虛無。忘記誅心般的艱苦過程,可能帶來求道的偷懶,恰恰就會泯滅感知偉大智慧的敏感性。

  從老實的方法入手,願望和念力合一,並保持求道的純真心,縱使暫時是門外漢,終究會有明心見性的時候。有位居士念六字真言多年,已經有些神通。某禅師路過發現該居士一字讀錯,便予以糾正,居士從此竟然對佛法再無感應。世人往往迷于辨別是非曲直,對善惡美醜的緣起缺乏整體的洞察,恰恰生起了分別心,被外道俘獲而難以自知。

  同時,神通也可能是求道的障礙,當求道者昧于神通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忘記了偉大的佛法本身。相傳佛祖在悟道前已經具有“五眼六通”,但悉達多不爲所動,認爲這些不足以讓人了卻生死、明心見性,才有菩提樹下誓願成佛的故事。達摩初祖拜訪神光即後來的慧可法師,後者辯法而不勝,羞惱之下拿起鐵念珠打掉了達摩的門牙。後人以爲悟道之後幾乎無所不能,這是對佛法虛妄的想象。悟道和法術不能相互替代,但法術終可歸于悟道,否則就是自我炫耀的俗漢。所以,慧可雖然武藝高強並能“羞辱”達摩法師,但終認定達摩才是上等的智者,甯可斷臂求法,成就了禅宗史的一段佳話。

  俱胝禅師常舉起一指來回答別人“如何是佛”的問題。他出外雲遊,小沙彌試著頂替禅師回答此題,亦舉起一指開示,令諸多來訪者大爲驚訝。俱胝回來亦問如何是佛,小沙彌舉起一指,禅師以早准備好的快刀飛剁其指。小沙彌疼得大叫,禅師馬上再問如何是佛,小沙彌本能地舉起該指,發現指頭不見了,當下大悟。這裏的公案雖好,但又製造了新的話頭,以無爲體和以有爲體並沒有實質的區別,這牽涉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問題。

  宋明道學之一脈心學主張一切皆心、心外無物,在哲學史上被理學派攻讦爲禅學。如果心攝萬法,則須直面心爲何物的難題; 在邏輯思維中必將走入一個語辭循環,禅宗對此類問題的處理極具智慧。

  百丈禅師在講經過程中度化了一只墮入五百世的狐狸,其前世曾爲修行者,只因宣稱“不落因果”,才一直無法走出畜生道輪回,百丈禅師以“不昧因果”使其當下大悟。

  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究竟有何區別?所謂不昧是不被蒙蔽,智慧破無明,至于是否繼續墮入因果,實際並不重要,或者說無因果之相,即使墮入外人看來的因果,仍不爲因果名相所蔽。不落因果表面看似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實際上已經製造出一個因果的名相。只有泯滅名相,才會有所謂“不落”的問題。《金剛經》所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當人企圖超凡入聖的時候,已經把凡聖的鴻溝予以本體化確認了。

  用哲學語言講,凡存在皆有理,虛空法界,因果輪回,是否存有是一回事,認清假相是另一回事,這不是迷信的問題。它既需要用特殊的法門譬如法術予以現象,也需要虔誠的求道心予以洞明。所有的語言在分辨過程中都會産生知識,這知識將造就名相專家,也可能造就對真理的遮蔽。這裏,知識和智慧應相互生成,而不是相互诋毀。如果沒有必要的知識,就會讓智慧落于空洞;如果僅僅限于知識,就會無法真正悟道。知識越辨越多,知識在抛出問題的時候會自我滾動,會越積累越豐富。思想就是要不斷清理知識生出的蔓枝,做出正本清源的工作,還原事物之真相,以免知識遮蔽了智慧。但所謂還原真相,仍然有相,求道當問本相之初、相外之相。

  智慧的形式或許會落于知識的圈套,這就使得一代代求道者以思想的虔誠不斷做看似重複的工作,于是就有求道者生生不息的一條大道,它要逐漸出離不落因果的妄想,走向不昧因果的智慧之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