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祖師大德關于放生的故事和言論(聖凱法師、劉鹿鳴)

  祖師大德關于放生的故事和言論

  聖凱法師、劉鹿鳴

  佛教傳入中土,闡發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的理論,提倡修善業、斷惡業,並視殺業爲最大的惡業,故極力提倡戒殺放生,形成了斷葷吃素的傳統。曆代以來,無論是哲士鴻儒,還是慈善家,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多培己仁心,或茹素而斷葷,或戒殺而放生,典籍中頗多記載。

  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大師曾爲漁民講說善惡業報的道理,勸他們止惡從善,不要再做殺生害命之事。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早的大規模放生,所救活的生命數以億計。智顗大師並奏請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魚,直至唐貞觀年間,碑仍然存在。後來唐武宗滅佛,各宗的文獻典籍紛紛散失,天臺宗的典籍也散落了。到了宋代,朝鮮國王又專門派人從海外送回天臺宗典籍,使天臺宗得以中興,當時人們都認爲這是智顗大師當年放生功德所感,使典籍能從海外重新傳回。

  唐代由于佛教的普及,慈悲不殺的觀念深入人心。佛經中記載正月、五月、九月是叁善月,若于此叁月行善事則功德倍增,若行惡事則罪惡也加劇,所以當時官員上任都避開這叁月,以免上任後爲了慶祝擺筵席而殺生害命。著名書法家顔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江甯軍使期間,他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爲題,上書唐德宗在天下州縣臨江沿城處,設置八十一處“放生池”,奉诏撰《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並立碑。

  宋代之後放生觀念非常流行,大文豪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就曾爲了給母親祈福而放生。佛教高僧更是大力提倡放生。著名高僧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曾是余杭縣的一個庫吏,生性慈悲,平時喜歡買物放生,看到被網捕的魚蝦就買來放生。他常常因救急買魚蝦等物命放生而動用庫錢,後被發現,以監守自盜罪被判死刑。臨刑前大師從容不迫,面不改色,大家都覺得奇怪,他說:“我因爲放生救活的生命數以千萬,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能不歡喜呢?”吳越王聽說後大受感動,便赦免了他,大師自此出家爲僧,得道證果,後世尊爲淨土宗六祖。

  宋代高僧願雲禅師有一首《戒殺放生》詩,是佛門中流傳最廣的放生詩,寥寥數語,給人心靈極大震撼,道出了殺生及貪圖口腹之欲吃他物命與刀兵劫之間的因果關系。詩雲: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夜半屠門聲。

  願雲禅師認爲,世人所貪圖的碗裏肉食羹味,其中包含著像大海一樣深的被宰殺而生的怨恨,冤冤相報,難以平息;而世上凶殘苦難之刀兵劫産生的原因,只要聽一聽夜半屠門裏殺生的聲音就知道了。

  明清佛教界積極提倡放生,尤其是雲棲袾宏對明清佛教界影響極大。祩宏不僅宣揚戒殺放生的思想,而且在實際行動上于杭州城南北設上方和長壽二放生池,以利十方信衆行放生之善行。袾宏在明末結社風氣的影響下,鑿建放生池、召集放生社團、修訂放生儀軌、製定放生會約,對佛教的放生進行製度性的建構,從而使放生成爲具有階層組織、定期定量的製度,也使放生在精神上符合時代價值、在形式上組織製度化。

  近代弘一大師出家前多才多藝,在書畫音樂藝術方面有極深造詣,名滿天下,出家後持戒精嚴,夏天坐椅子時,都要先細心搖動一下椅子,以免誤傷椅子腿下的小蟲子。他本來打算抄寫一本字典作字體樣板,但寫到字典中有關貪、殺類字時,心中不能忍受貪、殺等心念意識,很是難過,只好作罷。

  戒殺自然會護生,而以今天觀念看來,護生則須學會人與生物、自然和諧相處,自然收到環保之效。今天海內外積極倡導環保的人士,也從環保的角度認識到了戒殺、素食的好處,並加以提倡。而當代高僧聖嚴法師則針對現代社會人類貪瞋之心及憤戾之氣熾盛的現實,提出了極具佛教思想特點的“心靈環保”理念,對于世道人心、世界和平益處實多。

  佛教的放生、護生乃至環保,最根本乃在護心,“心淨則國土淨”,即維護人生之心念,趨向和平安甯之大道,糾正心念偏向于貪瞋憤戾之惡性方向發展,防止心靈暴力之恣意縱橫,這對于有效對治今天網絡時代虛擬空間中惡性暴力極度泛濫、貪瞋心識極度熾盛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爲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