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供養的用心

  供養的用心

  隨著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長了。現在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信徒在如法的實踐「供養」的修行。

  所謂「供養」,也不只是指信徒用財物來供養,例如對佛陀的「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對法寶的「叁供養」:身體的禮拜、口頭的稱贊、意念的觀想;對僧衆的「四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如此對叁寶的供養以外,我們也提倡僧衆應該對信徒有所結緣供養,也就是要給信徒佛法、給信徒鼓勵、給信徒信心、給信徒照顧。所謂信徒給寺院添油香,僧衆也應該對信徒添油香;經雲「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即此之謂也。

  對佛和法的供養,有一般的程度;對僧伽的供養,也有一些分別。所謂「供養五百個普通人,不如供養一個有學問的人;供養五百個有學問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有慈悲心的人;供養五百個有慈悲心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明理的人;供養五百個明理人,不如供養一個有菩提心的人。」所以,現在的人供養布施時,都會想到:我所供養的僧衆,有修行嗎?有慈悲嗎?有道德嗎?我所供養的這塊福田,我在裏面播種,將來能有好的收成嗎?

  其實,信徒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想法,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你的發心純正,只要你的供養清淨,至于對方如何,就不必去計較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玄奘大師說:「我很想供養僧衆,但是聽說現在的出家人,大多數沒有修行,應該怎麼辦呢?」

  玄奘大師:「昆山雖産玉,但都含有泥沙;麗水雖然産金,也都摻有瓦礫;泥塑木雕的羅漢,對它恭敬就有福報;銅鐵鑄成的佛像金容,破壞它就會遭受懲罰;用泥土塑成的龍雖不能降雨,但是祈雨還是需要泥龍。僧衆不一定能降福給人,但是修福還是需要禮敬僧衆。重要的是供養的人,能因塑像而引發出來的一顆慈善尊貴之心。」

  唐太宗恍然大悟:「今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僧衆,一定用禮敬諸佛的態度來禮敬他們。」

  唐太宗的體悟,也可提供給今日信衆們參考!

✿ 继续阅读 ▪ 八供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