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幸福

  你可以更幸福

  慈誠羅珠堪布/文

  自古以來,所有的宗教與哲學,都在談論生存的目標,都在尋求真正的幸福。近幾年,幸福似乎變成了全球的熱門話題。在任何大型圖書館或書店裏,關于幸福的書都是一大堆。那麼,我們究竟找到幸福了嗎?

  一、現代人的心靈現狀

  (一)物質豐富,幸福貧乏

  從物質的角度來講,我們這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空前發達的時代,現代人享受著很多古人不可想象的生活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講,現代人是很幸運的。但因爲我們缺乏智慧,因爲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所以導致了精神和物質的嚴重失衡。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的人們出乎意料地發現,物質並沒有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幸福。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們與豐富的物質生活之間,已經是零距離的接觸。然而,他們卻反而感覺到空虛、失落,變得沒有任何追求。

  西方很多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與多家機構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幸福指數一直都在下降,包括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很多曾經說自己很幸福的人,在過了幾十年以後,反而變得不幸福了。

  人類越來越意識到,幸福和物質之間,根本不能劃等號,物質並不能帶來永久、絕對的幸福。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好的一面。但當一切都靠物質來解決以後,如果精神沒有足夠的訓練,無形當中,就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沒有承受力,根本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壓力。就像沒有皮膚的身體,根本無法面對外界的風霜雨雪一樣。這就是物質豐富的負面效應。

  人們一直認爲,物質文化水平越來越高,社會應該越文明。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就是發展的悖論。如果忽略了精神的發展,精神的軌迹就會變得扭曲甚至南轅北轍,並最後趨至沒落、絕望的邊緣。

  很多人最向往的事情,就是這一生能獲得幸福。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幸福,那真是徹頭徹尾失敗的人生啊!

  (二)知識不能滋養心靈

  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時代,現代人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科學、哲學無所不精,卻一直沒有揭開過“自我”的真面目。盡管自古以來的很多宗教、哲學都在探討自我,但迄今爲止,卻沒有發現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答案。

  現代人在很多無關痛癢的問題上面,傾注了大量精力。相比而言,認識自我不僅是學術上的重要話題,更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元素,探索自我、提升心靈,理應成爲現代人滋養心靈、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在精神與物質如此失衡的今天,認識自我、提升心靈、追求幸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到了議事日程。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如果對物質的追求沒有限度,如果追求幸福的方式缺乏智慧,物質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痛苦。倘若能對自我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或者能比較清楚地了解幸福是什麼,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就不會被物欲所刺激,就不會羨慕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就不會爲了往這個方向奮鬥而付出太大的代價,更不會因爲不滿足或達不到目標而失去幸福感。如果不能認識自我、了解幸福,就會在生活、工作的取舍當中犯錯誤、走彎路,從而浪費美好的人生。

  (叁)錯解了幸福

  幾百年前,西方思想家伏爾泰說:從精神中尋找幸福,是在沒有幸福的地方尋找幸福。

  這句話放在伏爾泰的時代,也許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那個時候的物質條件太差,很多人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解決。

  試想,如果把一個人和一條狗同樣關在一間房子裏面,叁天不給吃喝。那在叁天以後放出來的第一時間,不管是人還是狗,都會是尋找飲食,解決饑渴,把肚子填飽。在那個時候,吃喝就是幸福。

  狗填飽肚子以後,沒有更高的追求。但人是有智慧,懂得思考,具有價值判斷能力的高等動物。人填飽肚子以後,就會有其他的目標,會有更高的追求,藝術、哲學、宗教等等。對幸福的定義,也會有所變化,這也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

  當車子、電腦、手機等物質都升級到很高的水平,但內心卻沒有升級;當精神領域的發展,遠遠跟不上物質領域的發展;當物質世界極大豐富,精神世界卻一片荒蕪;當物質高高在上,心靈卻跪倒在物質之下的時候,物質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哪怕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會覺得空虛無聊。

  但現在卻流行著一句俗語: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錢,是很多現代人唯一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八零後、九零後的許多年輕人,只對錢感興趣,凡是和金錢無關的話題,談都不想談。除了錢財物質以外,不考慮任何別的事情。在他們心中,金錢高于一切。

  很多人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標准,就是金錢。只要一個人有錢,哪怕他沒有幸福感,家庭不和睦,身體不健康,心理狀態等各方面都一塌糊塗,大家還是會說他是成功人士。如果沒有錢,則無論他擁有多麼高尚的人格、淵博的智慧和無盡的悲心,人們仍然會認爲他很失敗。

  爲什麼幾乎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拜金主義者?因爲我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我們錯解了幸福,誤以爲有錢就是幸福。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對幸福的認識,以及尋找幸福的方式,都停留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水平。從二十一世紀的立場來說,這些觀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曾經固有的理念,已經變成了博物館的古董,急待更新換代了。

  人類的追求,不能永遠都停留在衣食上面。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幸福觀。當物質問題解決以後,物質就不可能再持續性地給人們帶來幸福感,精神上的財富就顯得更爲重要。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精神糧食的欠缺,必將引起幸福的嚴重缺失。

  (四)永不停息的欲望號機車,把人類引向了痛苦的深淵

  問題出在哪裏?不是科學、金錢,而是人的欲望。就是欲望這個惡魔,讓我們內心不得自由,讓我們找不到幸福。

  西方國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內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會有自由。就會一輩子奔波勞碌、壓力重重,死的時候,卻無法帶走任何身外之物。

  雖說欲望是發展的動力,但如果欲望超標,人類會往哪方面發展,就不好說了。欲望的無限,與資源的有限,必將讓人類無路可走。

  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的角度來講,任何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與滿足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哪怕一輛期待已久的名車到手,能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最多也只能持續幾天或幾個月。過不了多久,就習以爲常了。

  再比如,當iphone3剛剛面世的時候,若能擁有一部,會覺得很得意,到處顯擺手機的功能。有些人爲了買iphone3,把自己的腎都賣了。可不到一年以後,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時若不能換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點擡不起頭,當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實,iphone3還是那個iphone3,沒有變,但我們的心卻在變,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腎只有一個可以賣!

  釋迦牟尼佛講過,物質享受就像是喝鹽水,只會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個比喻,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牛車、馬車,都是由幾匹馬或十幾匹馬共同牽引的。在馬車前進的時候,每一匹馬的速度都必須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馬腳步落後,就會被後面的車撞死。現代人就是這樣,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個人的速度慢下來,就會被淘汰。就像由無數齒輪轉動的大型機械,只要有了第一個推動力,就會一個齒輪推動另一個齒輪,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究竟什麼是第一推動力?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如此走上了一條尋求幸福卻永不幸福的不歸路?那就是我們的欲望。

  我們今天的資訊太豐富,硬廣告、軟廣告等各種渠道,讓我們了解到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奢侈品、私人飛機、遊艇等等。我們的物欲被刺激、被激化,如果不控製,它將變成強大的動力,讓我們殚精竭慮地想發財、想賺錢,甚至不擇手段。一旦希望破滅,便痛不欲生,極端的,還會走上自殺的絕路。

  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方面,我們都趕不上過去的人。過去的人吟詩作畫、品茗彈琴、修身養性,精神生活非常豐富。而今天絕大多數的人卻除了賺錢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

  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現代人的欲望,遠遠比我們的祖先擴大了十幾倍甚至幾百倍。祖先們所擁有的物質,還不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百分之十,但他們卻非常滿足。我們在擁有了比他們多百分之九十的物質之後,按理說應該很滿足,但實際上我們卻很不滿足。另外,機械化和電腦的大量運用,減輕了人類的勞動負擔。過去很多人幹的活,現在一臺電腦就能解決。按理來講,我們的工作壓力應該比工業革命之前輕很多,工作節奏也會慢很多,每個人都應該能過上閑適安逸的生活,但我們卻反而更忙碌了。

  爲什麼更加忙碌?因爲我們絕大部分的奮鬥,是爲了滿足虛榮,而不是爲了滿足肉體的基本需求。單從肉體生存的角度來講,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物質,更不需要什麼名牌,但精神的欲求卻是無限膨脹的。用有限的物質去滿足無限的欲望,在邏輯上就行不通。

  抑郁症、精神病人的與日遞增,最大的原因,是因爲精神的不滿足,愛慕虛榮、相互攀比,一旦覺得自不如人,便陷入憂慮、自卑、焦慮的漩渦,慢慢地,就變成了抑郁症。

  人類的喜新厭舊,推動著一代代新産品的面世。少數人掌握了人心的弱點,就能隨心所欲地操縱市場。我們的心一直被新産品牽引,而不得自由。我們的欲望,牽動著商場的遊戲規則,但我們的生命價值、生命目標,就只能深陷這些遊戲之中而不得自由嗎?

  不能再上當了!若能控製自己的欲望,若能擁有內心的自由…

《你可以更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