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何佛陀允許弟子吃叁淨肉?

  爲何佛陀允許弟子吃叁淨肉?

  初學佛的人一般都有許多問題,有關吃素的問題也許是諸多問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爲它影響到一個人每日的飲食生活,如果選擇吃素,那將是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因此初學佛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營養不足會得貧血嗎?上座部或南傳國家如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爲什麼不吃素,而只有中國漢地學佛的人要吃素?吃素是不是有功德?叁淨肉是甚麼意思?學佛的人是不是可吃叁淨肉?等等問題。

  一、佛陀對飲食的態度

  我們是學佛的人,首先讓我們看看佛陀是甚樣看待飲食問題的。在佛陀時代,佛陀的弟子們都是乞食的,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遊弘法。在佛陀成道叁個月後,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位,這時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爲了芸芸衆生的善益,爲了芸芸衆生的幸福,你們去弘法吧。”就這樣佛陀的弟子們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迹遍布了整個印度。所以佛陀在飲食方面所製的戒律是:乞到甚麼吃甚麼,不挑食,乞食時不論貧富,以平等心來接受。

  有一次,衛舍離的將軍西合,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要想見佛,因爲他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許他去,他叁次請求都被拒絕了。于是這位居士就不再請教他,而直接來見佛陀。

  佛陀給他講了開示,從人天福報講到四聖谛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聽了非常高興並要求歸依佛陀,做一位在家弟子。佛陀講到:“像你這樣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叁思而後行,不能草率做出決定。”“世尊”,西合講到,“聽了您這句話,我更加樂意歸依佛陀,因爲如果我要歸依其他教派的話,他們會高舉旗幟,在城中遊行,高呼:西合,一位將軍歸依我們了。但是佛陀卻不同。”于是他再一次請求歸依佛陀。佛陀表示同意並說:“歸依佛教後,你要繼續尊敬供養你以前的師傅,耆那教之教主。”于是這位將軍西合就請佛陀到他家應供。當耆那教徒聽到這件事後,在佛陀到將軍家應供的那一天,耆那教徒在衛舍離城中要道上高呼:“將軍西合屠殺了一只很大的牲畜來供養喬達摩,喬達摩也知到這是爲他而屠殺,但是他還要去應供,所以這樣的業要記在他的名下。”其實將軍西合准備甚麼樣的飯菜,佛陀並不知道的,這只是耆那教徒對將軍西合離開耆那教而歸依佛陀的一種不滿而已。于是佛陀就製定了叁淨肉。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爲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是不是懷疑爲我所殺。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叁淨肉。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這一條戒。所以佛陀所製這一條戒的目的是出于對一切衆生慈悲的本懷,不傷害一切衆生之性命。所以,即使是南傳僧人,如果有人爲了貪圖口福而要居士供養他肉食,這也是犯戒。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並不是因爲它是肉而不食,不食肉是出于佛教徙對一切衆生之慈悲,因爲我食肉間接地助長了殺生,所以我們不食一切衆生肉。

  佛陀對飲食的態度,與他對修行的態度是一樣的實行中道,避免極端。佛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曾向佛陀建義,比丘應當嚴守五條戒:一,穿糞掃衣,也就是穿用從墳墓間揀來的破布縫製的衣服。二,夜宿時住在樹下。叁,完全素食。四,不接受居士的邀請,去家裏應供。五,日中一食,即一天吃一餐。佛陀的回答是聽便,願意嚴守這五條戒的比丘,可以這樣做。

  爲什麼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吃叁淨肉呢?因爲如果挑食,要吃素食,那將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和負擔,同時比丘的乞食弘化生活也會受到限製,並且也影響到佛法的弘傳。即使到了後來,僧團不斷狀大,許多大富長者向以佛陀爲首的僧團捐贈了很多寺院和精舍,如祗樹給孤獨園,還有《瞿默目犍連經》(中部第叁冊第1頁)中提到,衛塞卡優婆夷爲佛陀建築了一座七層高的僧舍,建了好幾年才完成。另外一位大銀行家,庫庫陀也爲佛陀和他的弟子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庫庫陀寺。著名佛教學者,拉毛特(Lamotte)曾計算過,佛陀在世時,僧團擁有二十九座大的寺院:八座在王舍成,四座在衛舍離,叁座在舍衛城和四座在驕娑羅。我們可以推想到,在其它地區一定也有許多大小寺院供比丘們在旅途中休息過夜。但是佛陀時代的比丘,以乞食弘化爲最理想的生活方式,雖然有這樣多的寺院,他們還是到處雲遊,傳播佛陀之無上教法。與佛陀同時代的耆那教也提昌戒殺,但他們把這一戒條實行到了極點,以至於呼吸時怕傷害了空氣中的微生物,他們就帶口罩,走路時怕傷害了路上的螞蟻和蟲子,他們就邊走邊用掃帚掃地,所以他們至今也未發展成爲世界宗教。因此佛教的戒律重在精神,而不重在條文。這也是佛教能夠傳播全世界,並且能夠救度無量衆生的原因之一。

  這裏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點。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在靜坐時想到,佛陀製了這麼多戒條,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這很難實行。于是他起座到了佛陀那裏,他說:“世尊,您製定了這麼多條戒律,我很難實行,您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呢?”于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回答到:“好啊,我現在只給你一條戒,你能尊守嗎?”這位比丘聽了很高興:“能,我能尊守。是甚麼戒呢?”佛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就是麼一條戒。”可見一切戒律以行善爲主,以行善爲目的。因爲行善就是佛教徒成佛的資糧,往生的資糧。

  二、 素食的起因

  當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時,初傳來的經典大都是小乘經典,由于戒律裏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爲主,來到中國弘法之印度的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是非素食者。但是由于儒家仁慈思想與孝道的影響,這時在中國僧人當中也有不少是蔬食布衣者。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表示仁慈。第二,根據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去世後,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佛教受儒家的影響很大,所以這時已有許多僧尼是素食者,如道安、慧遠等高僧都是素食者。這主要是出自個人的自願,並且他們把蔬食看成是一種苦行。據日本學者诹訪義純統計,《高僧傳》正續中總共記載四百九十七名高僧,其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占總數的百分之十叁多。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叁位,印度中天竺譯師求那跋陀羅,高昌僧遵,月支經師支昙龠。有意思的是求那跋陀羅在出家前就己是蔬食,而另外兩位是在出家後素食的。《比丘尼傳》中共記載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叁十,占總數的百分之叁十二。

  但是後來,以菩薩思想慈悲爲本之大乘佛教經典傳來越來越多,如《涅槃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央掘魔羅經》等,還有《梵網經》與《首楞嚴經》。這些經典當中都有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衆生肉。《涅槃經》中迦葉菩薩問佛:“雲何如來不聽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問佛:“何故先食叁淨肉乃至九淨肉?”佛告迦葉:“是因事漸次而製,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大乘入楞伽經》更進一步從因果轉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經中指出,衆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于六道輪回,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至此素食的經典根據理論己經完備。

  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于502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即位,于天監十八年(519)年四月八日從戒行精嚴的慧約法師(452-535)受在家菩薩戒,並常自稱菩薩戒弟子,于天監二十七年(618)在臺城北建同泰寺,此是武帝私寺。他曾叁次舍身同泰寺,後被大臣贖回。梁武帝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于天監十年,即公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與美德。中國僧人不僅把它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今天世界人民逐漸認識到,素食不僅有利于健康,而且它還有利于保護動物,環保和生態平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