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第七集 八十年第一期
第一天 禮敬叁寶孝養父母
念佛求往生,有幾項事情要注意到,就是要禮敬叁寶,孝養父母。因爲叁寶、 父母對我們恩重。
世間恩,父母恩最重;出世間恩,叁寶恩最重。因爲,父母給我色身,叁寶給 我慧命。比較起來,叁寶恩最重。所以,第一個要禮敬叁寶。色身在生死,慧命脫 離生死,所以叁寶恩最重。禮敬叁寶、孝養父母,就得往生。
那麼,雲何禮敬叁寶?雲何孝養父母?禮敬叁寶、孝養父母,就要諸惡不作、 衆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不作,身口七支不犯。所謂身口七支,就是殺、盜、淫 、妄語、惡口、绮語、兩舌。七項若犯,就是惡,所以稱爲七支惡;如果不犯,就 是衆善奉行。所以不犯殺、盜、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就是諸惡不作、衆 善奉行。至于意業的貪、瞋、癡,如果不生貪瞋癡,就是自淨其意。
所以,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實在就是身口意叁業清淨。業,就是 七支惡;至于貪瞋癡,又稱爲惑。如果起惑造業,一定受苦,身在苦中,不得往生 。所以想要往生,要叁業清淨。
比較起來,貪瞋癡意業最廣;殺盜淫比較最重;口業,妄語、惡口、绮語、兩 舌,僅僅次于身業。
意業動的時候,叫「思業」,這時候,還沒現于身口。身口業要是動了,稱「 思已業」,思已業要受果報。果報有二種──善業、惡業,都在欲界。
如果僅僅是思業,還沒現身口,沒有苦果報。不過有一點──續生死,生死不 得出離,在生死六道裏頭輪轉不停。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思業不犯。應注意一點 ,于意業不想是非;身口不犯,不作是非。
在生的次第,是由貪瞋癡生七支惡業;斷的時候,先斷七支惡業,再斷貪瞋癡 。這個說法,不過是大略地說,因爲七支惡裏頭,就有貪瞋癡。
大家平常日用,要十惡業不犯。有一點要注意到:身業不犯,就要禮佛,禮拜 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自然不犯殺盜淫;口業不犯,稱念阿彌陀佛;意業不犯 ,觀想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就叁業清淨、功德無量。
七天念佛,大家一直念阿彌陀佛名號、禮拜阿彌陀佛。可是有一點,心中要有 阿彌陀佛。如果,心中沒有阿彌陀佛,你念佛僅僅在舌根。所以主要的,要一心想 佛。不要嘴巴空念,心中沒有。如果心中有佛,是心是佛。
心中怎麼有佛呢?要虔誠。念阿彌陀佛,好比思念自己父母一樣,聲聲呼喚, 不把阿彌陀佛呼喚出來,誓不罷休。七天念佛,就是這樣用功。
大家回去,平時心中不要亂打主意。如果想,就想功德,利益一切衆生,不犯 思業;如果,光爲自己利益打算,犯思業。思業一犯,就續生死,續分段生死、變 易生死。
分段生死,受六道果報。變易生死,最明顯一點,心裏有負累,負累就是感覺 很重。這種負累,有叁種方向,就是貪、瞋、癡。你不相信,你有事情,愈想愈生 氣;如果不想,萬事皆休。這是思業很明顯的地方。
如果這個負累,到重的時候,它就起身口了。譬如兩個人打架,不是一下子就 打起來;它是想,愈想愈生氣,到了最高峰的時候,就打架了。
解除的辦法──釜底抽薪。怎麼釜底抽薪呢?要知道,我雖然沒動身口,這思 業續生死,既然續生死,不得往生。所以,大家總想有利益衆生,總想功德。如果 你思業七天不犯,身口自然沒有;身口沒有,就不受苦報,就得往生。
說來說去,往生與否,在你自己唯心造!所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 貪瞋癡。」貪瞋癡是它的根;「從身語意之所生」,叁業動了;七天當中,大家要 「一切我今皆忏悔」。 現在開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