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聽到「禅門公案」,「公案」是什麼意思呢?

  Q:常聽到「禅門公案」,「公案」是什麼意思呢?

  1.公案

  公案,本爲公門官府的案牍,是指沒有模範先例的案件。

  而禅門所稱的「公案」,是指古代禅師們開悟過程的個別案例。是禅宗史上的祖師們及其弟子們,發生酬對情況的故事;這些故事,多半看來有些豈有此理地不合一般情理的。

  一個對「禅」體認不足或不了解禅修特質的人,公案對于他,就像是瘋子間的對白而已。大致說來,容易懂且涵義相當明顯的公案最淺,而莫名其妙、語義不明的公案程度比較深。

  2.公案的由來

  六祖惠能之後的二百五十年中,禅機盛行,從惠能弟子群,到第四傳趙州、黃檗、沩山,第五傳臨濟、仰山、德山等,皆用這種頓悟法門,令許多人開悟。

  這些禅門公案的總數,高達一千七百則。在北宋以前尚無人予以搜集、整理,到了北宋,首先由汾陽善昭編輯了《先賢一百則》,使用集子內的故事來發疑問:「爲什麼祖師們如此這般一番,就開悟了?」這樣不斷地反複問下去,就叫作參公案。

  3.參公案

  當修行到某個階段,師父會指點弟子該參哪則公案,參了這個公案會幫助弟子進一步上升;如果是一位不高明的師父,隨便給了個公案,不能對機,弟子參了也不會有效果。

  「參公案」不是猜測揣摩,不是用頭腦推敲思索,不能用常識及佛學的知識來解釋它。許多人爲解釋公案,而出了很多書,那都只是在解釋,而不是在「參」,這對悟境是不相幹的。那麼,公案可以解釋嗎?可以的但是對于禅修的功能而言,分析公案是沒有作用的。

  在未得親自悟透之前,公案僅是一種工具,悟透之後,才能發現其活活潑潑的精神所在。親自悟透禅宗祖師們的過去發生過的開悟的案例,用知識的推理或想象,不能達成目的,必定要對公案中的話題,起大疑情,只發問而不能自行以推理方式來求取答案。

  公案參悟以後,也無法用語言文字和盤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劃腳」求印證,這叫作心心相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