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一法師講菩薩戒之淫戒
摘自《梵網經菩薩戒淺說》
十重波羅提木叉:第叁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梵網經》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
一切衆生,自性清淨,迷真起妄,一有淫欲,便染汙自性,例如海水清淨,淫,則如海水汙濁;例如虛空清泰,淫,則如烏雲滿空:例如自碧無瑕,淫,則如白碧有瑕;例如白衣清淨,淫,則如白裳染滿黑點,所以淫欲是不淨。楞嚴經雲:“男女之根,自然流逸。”這就是不淨。
淫欲不離,百萬四千毛孔,都流不淨之汗;淫欲已離,身清淨,心清淨,心淨無煩惱。一切煩惱以愛爲最重,大智度論稱之爲見愛煩惱,淫屬愛。愛盡涅槃,若愛煩惱除盡,其余一切煩惱亦盡,得涅槃。
淫爲生死本,有淫欲,即有生死,無淫欲,生死便了,故阿含經雲:“離貪、離欲、離念、離渴、離愛、愛盡涅槃。”壇經雲:“淫性本是淨性因。”淫的性,就是淨性之因,“除淫即是淨性身。”除去了淫,便是淨性的身體,“性使化身行正道”,佛性使我們的色身除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即當來成報身佛。
菩薩要度衆生,當然要度衆生出離淫欲,出生死苦海。
自淫即自己行淫欲,染汙佛性,故淫欲又稱不淨行。
自淫固然不可,更不可教人淫,例如小孩子天真無邪,根本無淫,長大了,亦未必有淫,只怕有人教他行淫,開了情窦以後,自己便懂行淫,是故莫教人淫,教一人淫,則開一人的邪念情窦,以後永遠繼續淫,每行一次淫,罪歸教者,教人淫者,罪過甚大。
自己行淫,自己染汙自己,其罪較小,教人淫,其罪則大,菩薩只可以善法度人,不可以惡法系縛于人,一墮淫欲,便被其縛,不能自解,是故菩薩不可以穢法,系縛于人,是以如來製戒,菩薩不但不可自淫,更不可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菩薩以天眼,觀見一切女人都是過去的父母,是故一切女人是我母,又怎能與一切女人行淫呢
又行菩薩道者,應該度過去的父母,怎可以令他們在生死上再加生死——故意淫欲。
起心動念是名故淫,不起心動念,例如在夢中,或熟睡不知,或被藥迷失本心,或爲怨家所迫,惟苦無樂,不犯。
淫因,淫緣,淫法,淫業。
獨因不生,獨緣不長,因緣和合,生一切法,淫欲亦如是,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既無自性,則可以斷。
有四因緣,和合而生淫欲:淫因、淫緣、淫法、淫業。
淫因是貪欲妄想,若無貪欲的因,淫事不成,試看這木頭,它無貪欲煩惱,所以永遠不會淫;石頭,無貪欲煩惱,幾萬年也不會淫;人,有貪欲煩惱,所以會淫。
貪欲煩惱有多有少,亦無自性,以南閻浮提衆生的貪欲煩惱最多,北俱盧洲的衆生,一生中只起兩次的貪欲煩惱,東勝神洲衆生一生中只起一百次,西牛賀洲衆生的貪欲煩惱亦微乎其微,但南閻浮提(即南贍部洲)衆生的貪欲煩惱數之不盡,一天不知動多少念,伹不是人人一樣,可以增加,可以減少,減至零。如尊者薄俱羅,一生中,甚至在夢中,也不會起一個淫念,可知淫欲煩惱,其性本空,迷則有,悟則無,邪則有,正則斷。淫因不實在,如忙碌做事時,不會起淫念的妄想。
有因無緣,淫事不成,淫欲的助緣如酒、色等,四十二章經雲:“慎勿與色會,色會則禍生。”遠離淫欲之助緣,便不會生起貪欲煩惱。四十二章經又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證阿羅漢果,乃可信汝意。”未證阿羅漢果以前,煩惱未盡,煩惱種子遇境即生,所以不可相信自己的妄想心。
淫因的貪欲煩惱雖未能斷,但可以從緣下手,斷貪欲煩惱,遠離淫欲之助緣,不飲酒,不看情書,不與色會,不孤男寡女同一房住。
有淫因,淫緣,因緣和合而作淫法,淫法成即性交,而成淫業,有業便有果,報在鐵床、銅柱地獄。
是故菩薩要去除淫因,使得無念清淨,要遠離淫緣,不作淫法,既無淫因、淫緣、淫法,便無淫業之罪。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
菩薩不能與人行淫,乃至畜生女或諸天鬼神女,亦不能與之行淫。
及非道行淫。
口道,大便道之類,屬非道行淫。
又優婆塞戒經雲:非處(非適宜之處所),非時(非合適的時間,如六齋日、叁齋月,又如婦女懷孕時、産後、乳兒時),也不能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
孝順師僧叁寶,秉叁寶之遣救,救度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
淨法與人。
淫欲不淨,是生死之根本,不淫就是淨法,心不淫,心清淨,無煩惱;身不淫,身清淨,無汙垢。一人不淫,一人離生死,多人不淫,多人了生死。菩薩與人說清淨梵行之法,令衆生離生死之苦。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起一切人淫,即教人起淫念淫行。
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淫欲煩惱太重,以致淫母女姊妹六親,或更與畜生行淫。
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慈與樂,悲拔苦,淫母女姊妹六親,令她們不樂、令她們受苦,是謂無慈悲心,犯菩薩波羅夷罪。
【波羅夷,此雲棄,謂犯此戒,永棄佛海之外,亦雲墮,即墮落叁惡道,亦雲斷頭,亦雲極惡。——出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