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的聲音勝過世上任何聲音

  法的聲音勝過世上任何聲音

  佛陀誕生于森林,修法證法于森林,他所教授之《初轉*輪經》亦始于森林,更于森林裏證得涅槃。

  在森林中棲身的我們,對森林有所認識是重要的事。住在森林中,不表示心就得變得與森林野獸一般狂野。佛陀說,我們的心是可以高尚而純淨的。生活在都市裏不免受種種的誘惑和幹擾;在森林裏則享有安靜和祥和,讓我們能清楚的思惟並增長智慧。所以,我們應該以安靜、祥和爲我們的善知識和護法。這種環境有助于法的修習,我們因此以森林、深山、洞穴爲棲身所在。智慧便是在觀察這些自然界的環境中産生的。從樹林及一切事物的學習、了解中,能引發一種喜悅的狀態。自然界的聲音是不會幹擾我們的。我們聽到鳥兒天生的啼叫聲——其實是蠻悅耳的,既不會生任何嗔心,也不會起一點害心。我們也不會對任何人、事口出粗暴言詞或有動辄攻擊的行爲。傾聽森林中的各種聲音能爲心帶來輕安;即便是在傾聽聲音的當下,心都是平靜的。

  反倒是人類的聲音並不祥和。即便是和言緩語,也無法給心帶來深層的平靜。就以人類所喜愛的聲音如音樂,亦不祥和。音樂雖能引發激動和享受,可是卻一點也不平靜。一群人聚在一起尋求享樂,往往導致散心雜話、惡口相向,以及幹擾爭論的情形不斷衍生。

  除非言下說的是佛法,否則只要是人類的聲音,都是如此這般無法帶來真實的慰藉和快樂。一般說來,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所說無非關乎于自身利益,所言盡是傷害、羞辱、責難他人之詞,其後果當然導致困頓、憂惱。一旦沒有佛法,人類天性傾向于此。人類的聲音只會將我們導致虛妄不實的境界,不管是音樂旋律和歌詞都會激動、混淆我們的心。你想想看,聽音樂所得的享樂是人們覺得很棒、很有趣的事,就算站在烈日下欣賞音樂和舞蹈,甚至站到烤焦了,他們依舊覺得很有趣。可是,如果有人對他們口出惡言、批評咒罵,他們就又不快樂了。人類的尋常聲音無非如此。但是只要人類的聲音變成“法”的聲音;只要心中有“法”,口中說的也是“法”,那便是值得去聽聞、思惟和學習的聲音。

  那種聲音是善的,不趨于極端或不平衡,能給于快樂及祥和。一般來說,人的聲音只會帶來困頓、苦惱和折磨,導致心生種種貪欲、嗔恚和愚癡。如此煽動人性的貪婪、忿怒和煩惱,進而誘發貪念,終至傷害、毀滅他人的行爲。森林之音就不同了,聽見鳥的啼叫並不會引發我們的貪欲和嗔恨。

  我們應即刻當下就利用時間來創造利益。佛陀的用意在于:此生受益,來世受益。此生,從小開始就應該努力學習,學到足以謀生的技藝,進而得以成家,而不受貧困之苦。可是我們通常缺乏這種責任感,一心只想追求欲樂。盡管田裏收成在即,只要有了節慶、戲劇表演或音樂會,我們一樣照去不誤。長者攜著孫子一道去聽名歌星演唱。

  “阿媽,你這是要去哪裏?”

  “我要帶孩子去聽音樂會呀!”

  我不清楚到底是阿媽帶孫子,還是孫子帶阿媽。反正不管路有多遠、多辛苦,他們永遠樂此不疲。嘴上說是帶孫子去聽,其實是自己想聽。因爲這對他們而言,才叫美好時光。如果你邀他們來寺裏聽法、明辨善惡,他們會滿口理由:“你去就好,我要在家裏休息。”或“我頭很痛,背也疼,膝蓋更是吃緊,實在不好受。”但假如有個名歌星來演唱或盛大的表演,他們可是不怕麻煩的趕緊把衆孫子們叫起來。

  人就是這樣。如此賣力,反倒給自己找來苦受和麻煩,他們是在這條無知的道上尋求黑暗、困擾和沈迷,佛陀教導我們當在此生就給自己創造出世的利益、修行的福祉;應在今生今世、此刻當下立即進行,我們要找出能輔助我們修行的智慧,才能過好生活、善盡資源、精進于正確的謀生之道(正命)上。

✿ 继续阅读 ▪ 昔日的修行甘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