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修行而富足
我由衷相信只要聽聞佛法、思維佛法、領悟佛法,便能爲自己止息痛苦;明白什麼是正當或需要做的事,什麼是該運用和花費的,並如法、如律地生活,以智慧應對世事等。可是我們都差太遠了,生活中不但沒有戒律,也無佛法,以至于生活中充滿著不睦與摩擦。丈夫和妻子不睦、子女和父母不和也不聽從父母的話等,皆是因家裏沒有佛法所致。一般人無心聽聞佛法、學習道理,因而不但沒有增長善念和善巧,反而深陷無明之中,造成生活困苦不堪。
佛陀教授佛法和修行法門,並非要我們添加生活上的麻煩,而是希望我們進步,變得更好、更善巧。問題在于我們不聽從。這很糟糕,就好像是一個因冬天太冷而不願意洗澡的小孩,渾身惡臭難聞到連父母在夜裏都難以就寢,只好揪著小孩,強迫他洗澡。小孩爲此氣惱不已,邊哭邊咒罵著自己的父母。
父母和小孩對事情的著眼點不同。從小孩的觀點來看,冬天洗澡太不舒服了,然而對父母而言,那渾身的惡臭卻難以忍受。雙方各有說辭,互不相讓。佛陀並不想任由我們處于現狀,而是期望我們能在善和有益的方向上精進用功,並對正道充滿熱誠、不怠惰而精進修行。他的教法並不會使我們變得愚癡或成爲廢物。他教導我們不論在工作、務農、持家和經濟管理等一切時中,如何增長並運用智慧去覺察所有事物的種種層面。活在世上,就該對世間法多加留心和認識,否則終會陷入困境深淵。
雖然生活在佛陀、佛法之于我們皆不陌生的環境,可是我們卻抱持著只需聽聞佛法,其他的可以慢慢的來,繼續像以往般生活即可的態度。這是個嚴重的錯誤。佛陀如果也如此,他如何能得般若智呢?那就不可能有佛陀了。
他曾教以多種不同的富足:生而爲人富足,生于天界富足,以及涅槃的富足。即便生活在人世,卻可因具足佛法而不貧困;哪怕物質生活貧窮,也不會爲之受苦。只要我們如法的生活,每次回顧過去的所作所爲時,都不至于感到憂傷;原因在于,我們只造善業。若是造惡業的話,未來的果報將是慘痛的。只要不造惡業,就不須承擔未來的苦果。但是,假使我們不改舊習、不停止惡行,我們身心內外的苦困將不斷煎熬著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善加傾聽和思維,才能洞悉造成種種困頓的原因所在。你們曾經用扁擔挑東西到田裏嗎?如果扁擔的一端太重,豈不是很不好挑?到底哪一種方式可以平衡而哪一種不會?只須親自做做看,便得了然。法的道理亦然,有因有果,有智慧。只要兩端的重量平均,挑起來就容易了。我們以一種收斂的態度來平衡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家庭關系和工作都能更加順利。縱然生活不富裕,但至少我們心安理得,不需爲此而受苦。
一個怠惰不工作的家庭陷入困境時,若見到他人富裕而心生貪欲、嫉妒和嗔恚,可能會引發偷竊的行爲,使村裏變成一個不安甯的地方。最好從事能利益自己和家人今生或來世的工作。如果你的物質生活是藉個人的奮鬥而得以滿足,心自然感到安樂,遂而有易于聽聞佛法、學習善與惡、道德與過失,促使你繼續向上革新你的生活。你們要學習認清錯誤的行爲只會導致困頓的事實,所以應舍棄這類的惡行,繼續進步。你的工作方式和心地也會因此而改變,從一個愚昧無知的人,轉變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一個有惡習的人,轉變成一個有善心的人。你們可以將所知道的道理用來教導自己的子孫。這便是當下從事善行以利未來的道理。可是,那些無知的人總不在當下爲善,往往只給自己招來苦難。一旦窮困潦倒時,滿腦子只想到賭博,到最後就變成了小偷。
趁我們還活著,當就是談談這些事的好時機;不趁生而爲人時來聽聞佛法,就沒有其他機會了。生爲動物如:蟾蜍、青蛙、豬、狗、眼鏡蛇、蛇或松鼠、兔子等,其實比人的生活還艱困。人看到它們時,只想屠殺、驅打或將之擒捕、飼養以做佳肴。我們有幸生而爲人,實在殊勝太多了!趁我們還活著,當下就應該明白這點,然後修正我們的行爲。曆經艱辛,試著在當下多忍耐,繼續正當的生活,乃至突破困境。修習佛法就該是如此。
我要在此提醒各位,心存善念和道德生活的必要性。無論你過去做了些什麼,至此還是應該好好的反省、檢視它們是善或惡。如果過去做了惡行,要舍離它們,舍棄不善的生活。應以善良、高潔而不傷害自、他或社會的方式來謀生。一旦以正當的職業謀生,你便能安心過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