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傳承
該是著手禅修的時候了。爲領悟、爲舍離、爲放下和安住于平靜中而禅修罷。
我過去還是一位雲遊僧時,徒步行腳、到處探訪名師和尋求寂靜。我沒有四處弘法,倒是去聽聞當時各個大禅師的開示。只要是他們所提供的建議,我都虛心領受。即便是年輕或資淺的僧侶向我解說“法”,我亦耐心聽講。不過,我卻鮮少參與“法”的討論,因爲我無法理解參與冗長討論究竟有何用處。只要他們談到舍離和放下,任何教法我都當下領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舍離、爲放下。我們不須做一個熟讀經教的人。是日已過,我們不斷老去,竟還在追求那不存在的海市蜃樓,卻遺失了真實。修習佛法跟研究佛法是有很大差異的。
對于百千種不同的修行法門,我不曾批評。我們只須了解這些法門背後的目的後,就無所謂對不對了。然而,在我看來,自诩爲佛教徒的我們,若不嚴守出家戒律,終無成就的一天。何以如此?因爲我們想忽略道上的重要階段;掠過戒、定、慧終究是徒勞無功的。若幹人可能會告訴你別去執著叁摩地(定):“別管叁摩地了,只要直追毘婆奢那禅修的慧觀就好。”就我來看,若想跳級直追毘婆奢那,會發現終不能成就正道。
對于阿姜 紹、阿姜 曼、阿姜 通葛拉和阿姜 烏巴裏等森林大師的修行方式和禅修法門,千萬別舍于不顧。如果我們確實遵照他們的方式修行,便可了解他們所教的正道十分可靠並且真實。如果我們追隨他們的足迹,我們的內心將獲得真實的慧觀。阿姜 紹清淨無暇地守持戒行,不曾說過戒律可以省略不顧的話。如果這些森林傳統大師各個皆提倡禅修和戒律,那麼,基于對他們的崇高敬意,就應追隨他們的教法。如果他們說該做的,那就做;如果他們說這是不對的,必須停止進行,那就馬上停止。我們基于信心而實踐,且是以堅定的誠心與毅力來實行,直到我們打從心底洞徹“法”、直到我們即是“法”。這都是森林大師所教導的。他們的弟子皆因追隨老師的道迹,彼此見和同解,(源自“六和敬”之身和敬(身和同往)、口和敬(語和無诤)、意和敬(意和同事)、戒和敬(戒合同修)、見和敬(見和同解)以及利和敬(利和同均),意指見解和聖者之知見相同而和敬。)因而對老師心存深刻的敬畏之心和孺慕之情。
照我說的話去做做看,不妨一試。如果你確實下功夫了,你將能見“法”、證“法”。如果你真的已經著手尋道了,還有什麼能阻止你呢?只要用正確的方法:舍離、寡言、知足,並摒棄所有自我意識的觀念和見解,就足以對治內心煩惱,乃至斷盡煩惱。從此以後,你將能平心靜氣地聽任何人說教——即便他們說的不對;反之,他人說得不無道理時,你當能從容聽講。要這樣地審視你自己。我保證只要你放手一搏,就有可能辦到。可惜學者們鮮少把“法”付諸實踐,即使有,也在少數,真是遺憾。事實上,你打老遠來此拜訪已相當值得贊歎了。由此可見你內在的力量。若幹寺院只鼓勵人讀書,所以出家人不斷地讀呀讀,讀得沒完沒了,對于必須去除的卻不曾蠲除。他們只從字面上學到“平靜”二字,但是,只要你真能靜下來,一定可以發覺實質意義的東西。你該這樣做研究才是。這項研究有實質意義且絕不會變易,能直接貫通你過去的一切所學。如果學者不落實禅修,不過徒具常識卻少有領悟。一旦他們將教法落實在修行上,過去所學的道理將昭然若揭。
因此,著手修行吧!長養這種知見。到森林裏來,試一試住在這些小茅蓬裏的生活。嘗試這種修煉一段時間,親身體會看看,這比讀書還來得有意義。這麼一來,你就能與自己對話。審視心的當兒,心仿佛放下了,且安住在它本然的狀態中。當心在念頭和概念的型態,于這般靜止、本然的狀態裏泛起波動時,“行”(sankhara)的緣起過程于是啓動。要相當謹慎留意這道緣起過程,一旦心移動並脫離了它本然狀態,表示我們已偏離“法”的修行正軌,落入兩旁的苦樂二邊,遂而引發這張心理的緣起網絡。如果心理的狀態是善的,就會造作正確的緣起;如果是惡的,緣起就會是負面的。這些都出自于你們自己的心。
我要告訴各位的是:貼近地審視心的運作情形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我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快樂地討論這個主題。一旦你了解了心的運作方式,就會看清這個過程的運作情形,以及它是如何不斷地被心的染汙所洗腦。我只將心視爲一個據點,心理狀態則是到這個據點上來拜訪的客人。時有張叁來叩門,偶有李四來拜訪,他們都來到這座遊客中心。訓練心以覺醒的雙眼來觀照和覺知它們,才是你們看顧自心的良方。只要有訪客拜至,揮手驅離他們。如果你不准它們進門,它們要坐哪兒呢?這兒只有一張椅子,而你就坐在上頭。就耗一整天的時間在這兒上罷。
這就是佛陀堅定、不可動搖的覺醒;守護著心。你就坐在這兒,打從你自娘胎出世以來,每一個曾叩門的訪客如今紛至沓來。不論它們來訪得多頻繁,終還是得到這同一點上。逐一了解它們全部罷。佛陀的覺醒,堅定不爲所動地在此坐鎮。這些訪客長途跋涉至此,卻想伺機以各種方式來影響、操控和左右我們的心。一旦它們成功地促使心跟它們的議題糾葛在一起時,種種心理狀態就會氤氲而生。因此,不管是什麼議題、它要帶我們到哪裏,沒關系,都別理睬它。只管在訪客到訪時,認清它們的底細。一旦它們路過時發現這裏只有一張椅子,而且又被你占著不放,它們就沒地方可坐下了。它們想來你耳邊說叁道四,但很遺憾地這次沒地方讓它坐下,乃至下一次也一樣沒空椅子可坐。不論這些說叁道四的訪客出現多少次,它們只會在原點上碰見同一個人——也就是那至今仍占著椅子不放的你。你猜它們對這種情形能按捺多久?跟它們的交談中,足以讓你徹底認清它們。打從你開始經驗這世界以來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都會一一討論、觀察和思惟才行。
這才是討論“法”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不知還能說些什麼。我可以繼續這樣說下去,但終歸只是一方聽、一方說罷了。我建議你要確實落實修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