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談止
1、不可動搖之寂靜
以下內容是阿姜 查在巴蓬寺爲前來禮敬他的學術僧及隨行信衆所做的隨機開示。
本文在六0年代,曾以泰文 Gunjaer Bhavana 爲題付梓,可說是他最早期出版的著作。二00二年完成的新譯英文版,曾以“解脫之鑰”爲題付梓。
修習佛法的目的無非在于尋求一條解脫苦而達寂靜喜樂的道路。我們不論是學心理的(法名)或生理的(色法),或研究心、心理元素(心所 cetasikas)也罷,唯當視解脫苦爲究竟的目的地時,才算走在正道上,如此而已。苦之所以生起,是有其因緣的。
請務必明白,當心靜止不動時才是它本然、正常的狀態;一旦它動了,就成了受製約的“行”(sankhara)法。如果我們的覺醒沒能趕上它們,這些心理造作(mental proliferation)生起時,心只能尾隨其後,任其擺布。心念一動的那一刹那,立刻成爲世俗谛。
佛陀因此教導我們要善加思惟(觀照)這些浮動的心理狀態(Conditions of the mind)。一旦心有所動,便是不穩定且無常、不圓滿(苦),以及無法視之爲“我”(無我);它們是世間一切有爲法的叁項普世真谛(叁法印)。佛陀教我們要好自觀照和思惟這些心理活動。
如同我們在經典上所學的十二緣起法:無明是行生起的因、緣;行又是識生起的因、緣;識則是名(精神)、色(物質)二法生起的因、緣等.....。佛陀爲了方便我們學習,將此鎖鏈的每一環節個別區分開來。雖然這是對實況精確分析,但即使是學者,也無法在此鏈鎖過程于日常生活中實際發生時,追趕上它們。這就好比我們從樹梢墮落到地上,全然不知過程中掠過多少樹枝一樣。同樣地,當心蓦然受到心理印象(法塵 mental impression)沖擊時,它若是心所喜歡的,便會有好情緒。然而,心以爲這是件好事時,卻沒有覺察到在此之前發生的因緣鎖鏈。當時的發生過程雖和經典裏所列出的一模一樣,但實際的情形卻遠超乎有限理論的範疇。
它不會公布:“這就是無明,還有行、以及識。”也不會給學者一絲能大聲頌出當前狀況的機會。雖然佛陀仔細剖析、解說了瞬息間的心理次序,可是對我而言,更像是從樹上掉下來。當我們從樹上掉落地面時,根本沒有機會評估自己掉落的高度,只知道砰然一聲著地,好痛!
心亦然如此,當它因某情境而陷落時,我們唯一能覺察到的是“苦”。這種種苦、痛、悲、傷等到底從何而來?絕非來自經本裏的理論罷。我們不見任何地方曾把痛苦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我們的痛苦雖無法與理論全然吻合,但卻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說,光學術是追不上實況的。這就是爲何佛陀要我們自行長養清明覺知的原因。不論什麼生起,都要在覺知中生起。當那如實的覺知者覺知時,心和心理元素(心所)都會被視爲非我們所有的。畢竟,一切法皆應棄之如糞土,不應執取或賦予它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