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研究表明:佛教冥想可緩解病痛 適合輔助治療

  研究表明:佛教冥想可緩解病痛 適合輔助治療

  據《每日郵報》3月4日報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佛教的冥想技巧能幫助關節炎患者或其他慢性疾病患者緩解疼痛,控製病情。

  

  科研表明,慢性疼痛在任何時候都能影響高達30%的人群,這種疼痛往往與關節炎有著密切聯系。當患者的痛苦蔓延到其他地區,他們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就會受到影響。而學習正面思考的技術可以幫助減輕疼痛,反之,對疾病過于憂慮則只會加重病情,引發更劇烈的疾病疼痛。因此,科學家鼓勵關節炎患者接受輔導治療,因爲這種治療方式可能比止痛藥更經濟,更有效。

  

  由英國關節炎研究支助的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成果首次表明,造成大腦經受痛苦的方式異常的是長期患有骨關節炎的病人自身。所以,輔導治療可能對患者的疾病更有利,特別是當他們依賴于對疼痛的感知來判斷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時。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安東尼·瓊斯教授,說:“關節炎患者疼痛的程度一直被認爲是關節破壞後的直接後果造成的。其實,這兩者並無多大聯系,並且患者的疼痛也不會擴散到未患疾病的部位。我們應該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原因會導致疼痛加劇。”

  

  在索爾福德測試中,120位志願者被分爲叁組,他們有的是關節炎患者,有的患纖維肌痛,總的來說,他們都處于很大程度上難以解釋的慢性疼痛中。

  

  這些志願者坐在椅子上,實驗者在他們的手臂背面施加一定熱量,並將激光安裝在志願者可彎曲的臂上,並讓他們戴上電極顱骨帽以測量腦電波。這次測試的目的是找出爲什麼某些關節炎患者會體驗到比別人更多更劇烈的疼痛。最終,實驗者發現當預期的痛苦脈沖到大腦區域的腦島皮層時,慢性疼痛的強度便會增加。

  

  對此,瓊斯教授得出結論:“所有的疼痛都是經過大腦傳播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時應該注重影響大腦的因素,而不是一如既往地把大量的錢花在製造更多的止痛藥上。”

  

  緊接著,一套新的輔導療法即佛教的冥想技巧被投入試驗。這種療法是基于佛教的修行,通過冥想技巧增加患者對心靈的專注,減少其對自身疾病的擔心,降低患者的焦慮程度,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人類疼痛研究小組的名譽副研究員克裏斯托弗·布朗說:“有趣的是,預期出現在處于大腦前區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疼痛反應減弱了。這些減少的反應相當于減弱了兩組患者積極應對疼痛的能力。我們認爲,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在大腦的這個區域促進活動,都很可能會導致更好的應對,並更好地控製在大腦的其他區域的疼痛反應。

  

  由此可見,冥想技巧的確能幫助治療關節炎。同時,科學家們將研究聚焦于腦機製,而不是采取更傳統的方法尋去找關節損傷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可以減輕患者對消炎藥和止痛藥的依賴。”

  佛教的冥想是指“禅定”,禅是靜思維。是使自己的思維入靜,使自己的心安定下來。

  同理,冥想的冥是泯滅的意思,想就是思想,冥想就是通過禅定的方式使意識泯滅。

  從理上講,凡夫的心如同波浪翻滾的湖水,要想徹見天地萬物,就要使心平靜下來,如同湖水平靜下來後,天地萬物的影子自然投射在上面。而思維就是吹動湖水的風,是使心無法平靜的動力,所以要通過禅定的方式去除思維意識,使心恢複本來的清淨,從而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從科學來說,人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宇宙的信號,每一秒鍾可以接收到20億比特的信息量,但是能夠被大腦解讀的不到2000比特,因爲大腦只關注與我們自身有關和能夠分析解讀的一點點信息。衆所周知,宇宙的電波是從電流高的地方流向電流低的地方,我們的大腦在活動的時候,腦電波是遠遠高于外面的電流的,所以很多信息無法被接收和解讀,只有在腦電波平靜的時候,才能夠接收和解讀更多的宇宙信息。

  所以冥想和禅定都是類似的,都是平靜思維意識,恢複本心清淨的方法,而禅定則更具體和深入。從次第來說有四禅八定不同的層次,但是四禅八定僅僅是有出有入的禅定,並非究竟的禅定。真正的禅定是楞嚴大定。

  具體修行禅定一定要跟隨有證量的師父修習,而不要僅從聞到的方法和內容盲修瞎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