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P3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儀器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們用肉眼看天空和用天文望遠鏡看天空,看到的場景大相徑庭。

  我們需要看到世界最高的本質。我們有沒有能力看到世界最高的本質?佛法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每一個生命的內在都具有無限的智慧,都具有覺醒的能力,可是這需要開發出來才行。《六祖壇經》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觀自在菩薩進入甚深智慧的時候,他直接看到了空性。當他體認到空性,就有能力擺脫生命內在的迷惑和煩惱,“度一切苦厄”。

  人世間的一切痛苦和災難,都來自于內在的迷惑煩惱。我們的內心進入生命深層的智慧,能夠擺脫生命內在的迷惑,也就擺脫了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災難。

  爲了參與這次戒幢論壇,把《心經》的內容诠釋得比較清楚,我繪製了一張簡明的圖表,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在短時間內了解《心經》的深奧道理。大家請看。

  生命的核心是自我。這個自我在心理學上叫做“小我”。從佛教的角度說,它其實是生命對自我錯誤的認識之後演化出來的一個替代品。這個替代品不能獨立存在,它需要被不斷肯定,而且需要依托于很多條件。人活著,需要讓自己感到安全、感到充實。對于一般人來說,就要尋求支撐點,這些支撐點通常是財富、地位、家庭、事業等等,當然還有其它東西。對自我不能正確認識,我們就會遇到幾個問題:貪著、焦慮、孤獨、恐懼、嗔恨。這些都是因爲過分在乎自己而引起的。

  自我的支撐點在佛教裏稱爲“我”和“我所”。我所有的東西爲了我的存在而服務。

  人們需要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更舒適、更體面、更風光、更有幸福感,就需要尋找很多依賴。財富、地位、家庭、事業,這些東西使人們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獲得叁種感覺:一、重要感;二、優越感;叁、主宰義。在群體之中,人們希望讓大家認爲自己是很重要的,是比別人更強的,而且大家最好都聽我的。以上這叁點也是自我的特點。人們總是緊緊地抓住地位和財富,想讓它們不斷壯大,超過很多人,最好超過所有人。這樣一來,自我才能得到最大的滿足。自我總是需要“快樂最大化”。人之所以不容易快樂,就是在尋求“快樂最大化”的同時,把最小的快樂也喪失了。

  我們把財富、地位、家庭、事業作爲對自我的支撐點,就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就會對這些東西過分依賴,把它們看得無比重要。

  不久前我聽一位居士講起一個案例:某大公司的總裁退休以後不知道應該怎麼活下去,已經開始有了一些癡癡呆呆的症狀。

  這其實是個常見的社會現象:年輕人全身心投入工作,把事業作爲唯一的支撐點,他沒有宗教生活,也沒有多少精神生活。一旦這個支撐點被撤掉,他的生命頓時空洞乏味到了極點。

  你沒有某個地位,沒有某項事業,是不是你就生存不下去了,是不是你就沒辦法開心了?不是的。但你對這些東西過分在乎,就一定會産生焦慮感,也很容易産生孤獨感。

  孤獨和內心的某種渴求落空有關。比如你想念一個人,這個人不出現,你會孤獨。其實如果你不想這個人,獨處是很舒服的。這種渴求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

  當今社會上太多的人缺乏安全感。盡管生活條件並不差,甚至經濟條件已經特別好,他們仍然充滿恐懼,一天到晚總是在擔憂:“我的財富能不能永遠保持?我的地位會不會有人觊觎?……”單純從生存來說,如果沒有這種過分的在乎,他們都會過得非常好。然而他們實際上活得非常累。無論他們表面上多麼風光,他們的內心其實都是這個樣子而已。

  內心這種強烈的執著,就是自我不斷擴張形成的一種模式。這是無明編寫的一個生命程序。

  自我的存在還面臨生死輪回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對于佛教徒而言的。無論你是否信佛,是否相信輪回,你都一樣會有生存的焦慮和死亡焦慮。

  倘若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死亡確實很恐怖。對于生的執著會帶來對于死亡的強烈恐懼。

  這個世間是一個無常的世間。你竭盡全力地抓取,希望你喜歡的東西能夠長存,可是你最終能抓住什麼呢?什麼也抓不住。一切都在隨時變化,無論是事業,地位,還是你的色身。當無常的規律和永恒的希望發生沖突,焦慮、恐懼、孤獨就在你的內心生起。當自我遭受挑戰,他就會發出強烈的嗔恨。

  因此,沒有正見和正念,我們必然被導向一片混亂的情緒當中,難以自拔。

  內心的不自在,比外在的問題恐怖百千萬倍!

  (二)緣起的道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心經》就是幫助我們對生命的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和解決方法,讓生命萌生希望。無明編寫的程序通往痛苦,不想進入這個程序,我們就需要有空的智慧。

  空,不是口頭上說幾聲“空”就可以空的。空的智慧怎樣獲得?佛法告訴我們要學會用緣起的道理來看世界。

  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條件和變化構成的假象。桌子的存在、房子的存在,任何一件物品的存在,都由一系列條件構成;每個生命體也是五蘊的和合,其中包括各種物質和心理的因素。

  佛教的空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空否定的是我們以爲有什麼獨立存在、真實不變的事物,也就是否定內心設定的自性見。我們看到每一個東西,都要對它做一個如實的觀照,不要輕易把自己的設定投射在上面。否則我們就會長期活在負面情緒裏。 佛經裏有個重要的譬喻:認繩爲蛇。晚上走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我們把地上的一條繩子看成了蛇,然後想象:“蛇咬我一口會怎麼樣?”于是嚇出一身冷汗,甚至嚇得病倒。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故事,“杯弓蛇影”,一個人把弓的影子當成了蛇,因此受了刺激,病了很長時間。

  這個蛇在客觀上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但是它在我們的認識中存在。繩子代表事物的真相,蛇是我們主觀臆造的影像。片面的認識與經驗形成設定産生了一系列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類似幻覺,它們和客觀事物的本身情況是兩碼事。空,就是要把錯誤的設定以及錯誤設定産生的不良心理空掉。

  空,否定內心錯誤的設定,同時並不否定客觀事物的假象存在,這就是“空即是色”的含義。

  錯誤的設定以及這種設定引發的情緒,障礙了內在智慧的開顯,就像烏雲遮蔽了藍天。學習般若的智慧,就是把這些東西掃除。這些東西被掃除幹淨以後,生命就會回歸到彼岸。

  我們要用緣起的觀察獲得空的智慧,通過空的智慧開啓正念,用空的智慧觀照生命,以及跟生命相關的一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表示否定。佛法說“無我”,不是說你不存在,而是你現在所認定的那個“你”其實是不存在的,他不是真正的你,不是生命的本來面目,他沒有自性,他不能自立。

  色受想行識是五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構成了十二處、十八界。蘊、處、界“叁科”構成了我們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表現出來就是平時執著的東西,包括事業、財富、感情等等。對于外在的六塵境界,我們的心理現象奔流不息。在六根和六塵發生關系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念,我們就會一下子跌入貪嗔癡。

  說到“煩惱”,這是很籠統的說法。每個煩惱都關聯著某個具體事件。這個事件能否讓我們産生煩惱,必然與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認識有關。這裏有一個關鍵的選擇:我們是用無明的心執著這些事,還是用般若正觀對待這些事?

  這個選擇意味著:你願意到那片痛苦混亂的情緒當中去,還是願意到通往安甯的解脫道上來?

  你要在此岸,還是去彼岸?此岸和彼岸,在你的一念之間。

  (叁)覺性的家園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裏涉及對生死輪回的看法。

  帶著無明的心,我們會對生死産生極大的焦慮,對死亡産生極大的恐懼,被輪回內在的迷惑煩惱所控製,産生很多糾結的生命現象。

  用般若正觀來觀照生死輪回,就會發現生死輪回也是一種假象。輪回的現象來自于我們的內心,渴求和執著推動著我們不斷輪回。這種渴求和執著是什麼呢?用正念觀照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也是了不可得的。對于觀自在菩薩來說,生死輪回的當下就是解脫。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找到了生死之源,認識到無明無性,體認到內在的覺性。在覺性之上是沒有生死的。生死輪回是一種緣起的現象,是一種條件的假象,正念可以在生死中自由自在,這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理。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苦、集、滅、道四谛是佛法的大綱。佛法的綱領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告訴你輪回是怎麼回事,二是告訴你怎麼解脫。

  那麼,這裏爲什麼說“無苦集滅道”呢?

  面對輪回和解脫,我們的內心往往會産生對立和沖突,各種執著會構成解脫道上的障礙,包括對修行形式的執著也會構成障礙。所以我們需要用正念去面對解脫的目標和解脫的方法。

  比如,學佛的人想涅槃、想成佛,目標非常高尚。但是對于這些目標,也不能始終用凡夫的思維方式去執著。

  我們目前所在的世界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有善有惡、有美有醜、有世間有出世間、有生死有涅槃、有煩惱有菩提……但是所有這些設定都是爲了修行的暫時需要。空性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如果還有二元對立的心,你無法最終證得佛法最高的真理。

  般若正觀分爲叁個層次: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質。《心經》中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指的是實相般若,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境界。一般人必須從文字般若開始學習教理,從培養覺知力開始鍛煉觀照的能力,一步一步修行下去。這種修行可以把心靈從混亂的、向外追逐的攀緣狀態中帶出來,直至帶回覺性的家園。

  在修行的初期以及一個相當漫長的階段,心是有造作的。但修行趨于成就的時候,必須從造作的狀態進入沒有造作的狀態。

  修行到了後來,不僅所觀的對象是要空掉的,能觀的造作的心一樣也是要放下的。造作的心終于被放下了,能所雙亡,無所得的智慧才會真正呈現出來。這種境界可以稱爲“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薩們——追求覺醒的修行者們,當般若智慧真正開顯,他們內心的挂礙、恐怖、顛倒夢想,逐漸熄滅和消融。于是生命進入涅槃。

  普通人的心理狀態波瀾起伏,充滿躁動。涅槃狀態則是一種高度的安靜,是躁動的徹底平息。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都是通過開啓生命內在的智慧而成就的。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高的智慧,這種智慧來自我們的內心。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智慧法門是無上的法門,力量強大無比,沒有什麼可以與之並列。只有開發生命內在的大智慧,我們才能解除一切痛苦,這是真實的,絲毫不假。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咒。咒語一般是不翻譯的,翻譯也很難完全准確地譯出其中深意。僅從字面意思來說,這個咒語的大意是:

  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衆都去啊!願正覺疾速成就。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改變生活方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