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修對皮膚病的療效比較明顯,剛才說的美容效果也是這個道理。
緬甸的馬哈希禅師寫過一本書《Dharma Therapy》(法的治療),其中記錄了一些個案,各種年齡段的禅修者經過正念禅修而身體疾病得到痊愈。其中包括惡性腫瘤患者禅修後痊愈的事例。
佛教的禅修確實很可能治愈重大疾病,不過醫學界無法向患者保證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療效與個人的努力精進有很大關系。醫學界也不可能要求患者像閉關的佛教徒一樣每天至少禅修十幾個小時,而且這樣持續禅修一兩個月。
(叁)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的正念
從心理學包括臨床心理治療的角度了解正念的應用範圍及功效,這方面內容我應該向在座心理學界的諸位老師討教,你們一定比我更清楚其中的知識。
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的正念用于治療人們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此外,對于沒有心理疾病的人,正念禅修可以幫助他們培養積極正面的心理特質。預防勝于治療,沒病的人學習禅修有一種“打預防針”的作用。
正念減壓療法同時運用在身心疾病兩個方面。在心理治療上,這一療法可以針對焦慮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失眠、恐慌症、強迫症等。
還有從正念減壓療法衍生出來的一些療法。比如在英國發展得比較好的“正念認知療法”。
這種療法主要用于預防憂郁症的複發,亦能作爲躁郁症的輔助治療方法,並且預防自殺傾向。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八周正念課程”來幫助患者康複。
又如“正念複發預防”,用于防止藥物濫用及其它上瘾行爲的複發。
又如“正念飲食覺察訓練”,用于幫助暴食症、貪食症、厭食症等與飲食相關的心理疾病之患者。
(四)神經科學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從神經科學的視角,了解正念禅修如何在大腦神經系統産生正面的改變與影響,從而解釋正念禅修有助于強化身心健康與學習能力背後的神經機製。
例如,有研究指出,“八周正念課程”能夠活化負責積極正向的左腦前額葉的活動,甚至改變大腦的結構,增加了與記憶、學習相關的海馬回的灰質,和其它與自覺、悲憫、內省相關的結構,同時與壓力、焦慮相關的杏仁核灰質也變得減少。
根據2007年的一項研究,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以正念覺照當下身心的正念禅修所産生的神經回路(直驗回路)如何不同于平常思惟過去、未來時的神經回路(敘事回路)。
還有研究顯示,正念禅修的“標記”技巧能夠啓動右腦內側前額葉皮質,同時降低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的活動。
我們吸收這些知識,可以讓廣大的非佛教徒認同或者修習佛教的正念。
(五)教育學的正念
從教育的領域了解正念的利益與可能運用的範圍。此項目的數據,幫助我們了解歐美的教育界如何立足于醫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研究,將培養正念的訓練,融入到各級的學校教育,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的領域,比如運用于醫師、咨商師、心理治療師、護理師、律師的養成教育。
除了那些醫療領域的人士以外,律師的工作壓力也比較大,他們需要很強的自覺能力。有一個專門爲律師開發的正念課程,名叫“在法律學校中尋找平衡和成功”。
有一位美國明星歌蒂·韓(Goldie Hawn),她有一個“韓氏基金會”,這個基金會開發了一個課程Mindup Program(心升課程),簡單地說,這個課程運用在幼稚園到初中這個階段,幫助少年兒童培養正念。由于是針對孩子的,所以方式比較活潑,目的是讓心專注、平靜,對當下的情況有所反思。
美國的另一個正念課程是Mindful Schools Program(正念在學校),這是另外一個單位,它的課程面向學校裏的學生。
英國也有一個面向學校的正念的課程,名叫wellness works in the classroom(教室裏的健康工作)。一共八堂課,總共大約曆時八小時。這個課程先在學校裏教老師,然後再由老師在班級裏教學生。
此外,歐美許多大學的學生服務中心也爲學生和教職員提供正念禅修的課程。
除了一般教育外,在美國、印度的監獄、矯正機構也爲收容人提供正念禅修或內觀的課程。
四、關于正念禅修的世俗化與去宗教化
佛教徒對于佛典和佛教僧團具有相對強烈的信心,因此容易信受正念禅修是獲得現世利益、來生利益乃至達至佛教最終目標的重要途徑。但是,對于一般的非佛教徒而言,佛典與佛教僧團並非他們知識與行爲的指導者。若能融入醫學等現代科學的诠釋,有助于正念禅修在非佛教徒的群衆與醫院、學校等機構之中推廣,令這佛教心要得以利益、造福更多的人群。
在西方醫療機構、中小學校推行的正念禅修,是一種去宗教化而注重現世利益,可謂世
俗化的正念禅修。這種世俗化的正念禅修之教導,不涉及佛教儀式(如皈依、禮佛)和正念以外的佛教教義(如業果輪回、叁世二重緣起),而僅關注正念禅修所帶來的現世身心利益。
因此,西方的佛教人士亦曾有人擔心正念禅修被過度世俗化、現世化,會導致人們忽略了佛教尋求解脫輪回與最終開悟的目標。
我認爲,正念學吸收醫學、神經科學、心理治療、教育等學科的知識,自然也認同並鼓勵將正念禅修廣泛地應用在不同的非宗教場合的理念。畢竟佛教重視世俗與出世的雙重利益,而二者常是相互關聯的:能帶來真正現世、來世的世俗利益的,必然會是産生出世利益的基礎;而能引生出世利益的,必定也會帶來現世和來世的利益。
至于去宗教化的正念禅修,也就是非佛教徒亦得實踐正念禅修並獲得其利益的觀點,在“尼柯耶”中不難發現許多非佛教徒是在證得第一階的聖果,成爲“預流者”之後,方才皈依叁寶成爲佛教徒。此外,《長部》的《優昙婆邏師子吼經》記載,佛陀曾允許非佛教徒在修習佛法時保持其原本的信仰,尊敬原來的老師,過著原本的生活。
從佛教整體的發展來看,我覺得佛教應該注意的是可能出現“被邊緣化”的問題。情意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在2011年7月提及佛教禅修在西方風行的情況時曾說:“從現在起二十年後,人們將以我們現在視身體運動爲理所當然的方式做著心之運動。”“人們將會以完全非宗教的方式來做,他們不會知道這些練習的源頭來自傳統的佛教。”也就是說,隨著正念技術的推廣,人們可能普遍修習正念,卻不知正念禅修的源頭來自佛法,這顯然不是佛教界所樂見的。
面臨這樣的問題,佛教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培養能從理論與實踐皆深入正念禅修的師資,使其具備指導一般世俗正念禅修課程的老師的能力;二是爲非佛教徒提供非宗教性的多元的正念禅修課程,作爲一種利他與接引的方便。正念學的發展,正能爲這兩種因應策略奠
定一個良好的基石。
當佛教寺院或僧團在世俗化的正念教學上獲得和醫療教育體系同等甚至更高的權威時,非佛教徒的人們,將不會忽略正念禅修的源頭來自于古老佛教傳統的事實。
五、結論
由于利他弘化的需要與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佛教內部實有必要學習與正念相關的醫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與教育知識,建立一門整合性的正念學。正念學基于佛教本有的理論與實踐,融合來自醫學、心理治療、腦神經科學和教育學的現代诠釋,能夠充分開顯正念各層面的深度以及廣泛的應用方式,理當是現代佛教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希望正念學能夠在漢地佛教發揚光大,成爲二十一世紀漢地佛教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此,謹以記載于《相應部》的一段經文作爲結語:
比丘們啊!那些你所憐愍的,那些認爲你[的話]應被聆聽注意的——無論是朋友、同事、親人或家人,你應該勸誘、敦促、安頓他們于四念住的修行。哪四個呢?
比丘們啊!在此,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于受……于心……于法隨觀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滅除對世間的貪愛與憂傷。
比丘們啊!那些你所憐愍的,那些認爲你[的話]應被聆聽注意的——無論是朋友、同事、親人或家人,你應該勸誘、敦促、安頓他們于這四念住的修行。
討論
朱建軍:正念禅修在很多領域被推廣,但是其中包藏著一種傾向,我把它總結爲“四個化”:世俗化、工具化、實用化、自然科學化。這樣的轉化當然有用途,比如對于我們心理咨詢師來說就是很有用的。但是我有點擔憂,當正念的技術被大規模使用之後,從佛學的角度上來說,它會讓大家更接近于佛教想要傳播的最基本的理念呢,還是反而會使大家遠離了佛教的基本理念?
從實用化的角度說,通過正念可以收到很多功效,大家會不會因此把正念作爲一種滿足世俗貪欲的工具?
從科學化的角度說,經過腦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們進行正念禅修之後,大腦裏的一些結構可能發生改變。我相信,只要禅修修得好,大腦結構是會發生改變的。但是西方的科學家進行這種研究的時候,似乎有一個隱含的假設,假設一些心理品質的改善是由于正念禅修先改變了器質性的大腦器官,然後由于器官的改變而導致了心理品質的改變。實際上,我們的定力增強是心理上的改變,至于器官的改變只是一個副産品。
這“四個化”會不會使人們對佛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如果真的有這種危險,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聽衆A:關于腦神經科學對正念禅修的研究,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禅修造成的身與心的變化,用西方人的說法是corresponding(對應的),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討論,不存在矛盾。
張天布:我…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溫宗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