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溫宗堃)▪P3

  ..續本文上一頁們現在討論的“正念”概念是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體系之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式可能還是以定爲主。至于朱老師談到的問題,漢傳佛教在古代早已面對這個問題,就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法理念要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結合,讓人們理解、吸收,走向證悟。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曆史上就已經解決得相當好了,禅宗在中國的興盛就是一個證明。當然,世俗人理解佛法可能不到位,或者僅僅流于口頭,比如參禅的人修了個口頭禅,甚至野狐禅。

  溫宗堃:張老師說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修行可能以定爲主,這應該是一種誤解啦!戒、定、慧叁學是佛教的共同目標。尤其是南傳內觀禅法的修習並不強調定,而是強調慧,所以稱爲“幹觀”或“純觀”——以慧觀爲主。

  張天布:謝謝!這是我的一個知識缺陷。

  韓岩:請問,你們認爲研究正念出現偏差的具體情況可能是怎樣的?能不能舉個例子?

  朱建軍:假設我是一個非常相信自然科學的人,我相信正念禅修可能有作用,練習了一段時間。然後,通過核磁共振等方法,我發現自己大腦裏的一些結構發生變化了,我就很開心,知道這樣練習確實是有效的。可是我臨終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幾十年辛辛苦苦練習出來的大腦結構馬上就要消亡了、被火化了,于是我認爲禅修的功夫也會消失。

  聽衆B:一個人經過正念禅修,心境可能平靜下來,于是他發現通過修行可以變得更加幸福。這種幸福感是在內心發生的,不是通過科學製造出來的。

  朱建軍:對,我對此沒有疑義。我是說一個特別相信科學但是缺乏佛法見地的人,他會有那樣的誤解。

  甯鉑:現在社會上研究正念所産生的效果,其實僅限于研究正念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對于完整的正念的理解。佛教中完整的正念由四種念正知構成,而現在很多人研究和練習的正念只是這個階段——如實、平靜地觀察目標。如果系統地研究這四種念正知狀態下的大腦,研究結果可能更加明確一些。

  關于正念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知識階層進行。那麼不免會有人懷疑,對一般人來說正念到底有沒有作用?關于這個話題,我想說一件事情:雲南思茅地區景谷縣有一座東那緬寺,我去過叁次。上世紀20年代,這裏出了一位比丘召松列,他到緬甸禅修過兩年,然後帶著一些經書和禅修方法回來,在這座物質條件比較艱苦的緬寺住了40多年。經過他的弘揚,講經和禅修成爲這座寺院的傳統。我在這座寺院看到很多居士,他們在做“帕瓦那”。

  聽衆B:“帕瓦那”就是毗婆舍那的意思嗎?

  甯鉑:不,“帕瓦那”(bhavana)的原意是“禅修”,包括“止禅”和“觀禅”的修行。他們做的“帕瓦那”是“安般念”的最初階段。

  我剛才說過的那些去做“帕瓦那”的人,大多數是當地一些普通的農夫農婦。他們對佛教的教理不見得有什麼深刻的了解,但是禅修的體驗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有些本來很容易發火、經常跟家人鬧脾氣的人,經過學習“帕瓦那”,性格變得安靜下來,能夠與別人比較和諧相處了。于是大家都非常喜歡做“帕瓦那”。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那裏的佛教活動就是講經開示和“帕瓦那”的修習。

  朱建軍:甯老師所說的一些農夫農婦,他們學習正念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因爲他們原本雖然不知道多少佛法的教理,但是也沒有多少與佛法正見相沖突的其它學識。科學家和學者就不一樣了,他們的頭腦中很可能充滿了與佛法正見不一致的見地。

  濟群法師:朱老師提的問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爲二地看待。

  正念技術的世俗化,能夠促使人們把把正念運用在醫學、教育等各個領域,當然這是一件好事。但是這樣一來,會不會在運用正念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呢?我覺得,如果在佛法的發心、正見等各方面都跟不上,修行確實會出現偏差,而且很可能出現錯誤。

  既有正確的發心,又有正確的知見,又有正確的修行方法,在這些前提之下建立起的正念,才是真正如法的正念,它必然導向解脫,必然導致貪、嗔、癡的瓦解。

  聽衆C:我來到本屆論壇的第一天,濟群法師告訴我,佛教的正念不僅僅是覺知當下,而是與戒定慧叁學都有關系。

  我覺得,如果沒有佛法正見和戒學的基礎,只是利用正念當中的某些技術,一時可能很受益,但時間長了還是可能發生問題。當然,這些偏差可以請禅修老師或者心理咨詢師幫忙糾正。可是今天糾正了這個偏差,明天又會出那個偏差。總是需要別人幫助,或者忙于糾正偏差,我們的修行怎麼能夠保持增上呢?“悟”字是豎心旁加一個“吾”,覺悟要依靠我自己的心來完成。正念的意義是很豐富的,我們應該全面理解佛法的觀點。

  界文法師:正如濟群法師所說,使用正確的態度修習正念,並且得到合適的指導,就可以防止朱老師擔憂的這些問題。

  我們采用正念的技術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是否會讓我們的貪心變得更加熾盛?是否會讓我們對世俗中的東西變得更加執著?事實上,正念有一個特質——平等心,所以我們也不必擔心它過于世俗化。

  一方面,當我們修習正念,對生活的感受可能變得更加細膩,所以幸福感增強。比如,我們帶著正念喝茶,體驗到茶的各種美妙味道,就會覺得生命品質提高了。另一方面,正念又可以讓我們不再那麼貪著。隨著正念的增強,內心裏那種非常膠著的欲望就會相應減少。我們真正用正念體會一杯茶,我們就會安住于對于這杯茶的體會,而不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味道和更多的享受。我們變得能夠靜靜地體會甜的味道,也能夠靜靜地體會苦的味道,而且能夠體會到這些味道的生起和滅去,不僅僅沈浸于味道本身。

  因此,正念會幫助我們趨向中道。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溫宗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