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語言確切描述出來的層面,在自我意識和自我感受的層面,得道者的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所謂無我不是“我”消失了,而是分別心不存在了。
四、叁個方面的共性
我們再來看看精神分析與佛學具有什麼共性。
第一,我覺得在最初的階段,兩者都有一個決定論的思想。
精神分析學有一個原始的基本假設就是潛意識決定論。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論。因果論和潛意識理論都是方法論上的決定論思維。
佛教的理念不僅僅是因果論;精神分析也不一定執著于潛意識決定論。在一個決定論的指導下,還可以繼續超越。《心經》說“無苦集滅道”。先是強調因果,宣說苦集滅道,但是後來,色也空了,苦集滅道也沒了。精神分析同樣也存在類似的現象,起初講潛意識決定論,再講客體關系,講自體心理學,等等。到了講主體間關系的時候,就已經超越了決定論,這也是一個逐漸先從“有我”再到“無我”的發展規律。
第二,佛學與精神分析在實踐中的目的也有相似之處。
佛學與精神分析都存在著一個使命。兩者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但是運用到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還需要照顧到患者的具體情況。
在心理治療當中,我們不是在修改別人,也不是把別人從苦海裏撈出來,而是幫助一個人發生自發的改變。也許,這種自發的改變本身就遵從于他自己的生命軌迹。佛教的修行和心理的治療提供了方便的接引,像一座橋一樣讓人度過。人家本來要繞很遠的路才能從此岸到達彼岸,有了一座橋,就可以直達目標。但是我們不能替他們設定目標。他們需要自己決定方向,自己開步走。
第叁,在佛教修行和精神分析治療的實踐中都有這麼一個問題:出現困難。
這種困難在精神分析學上面稱爲“阻抗”,它是治療的一種阻力。佛教講的“著相”也屬于這樣的困難,這包括執著于名相,也包括執著于空相。
五、正念和“心理化”
開始正念的話題吧,這是大家正在熱烈討論的。我個人體會,它跟當代精神分析學當中的一個新概念“心理化”有些相似。
在這次論壇上,我們討論正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述。總的來說,正念是一種對當下了了分明的體驗,在這個當下裏,發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自己的覺知所接受的,都是得到確認的,當下生起的念頭非我亦非真。
心理化與正念的差異在哪裏?正念的修習最終要證得“無我”。心理化是在心理層面工作,在現實的“我”存在的狀態下工作,以“有我”爲前提。畢竟心理學建立在主體存在的前提之下。
什麼是“心理化”?在座諸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佛學和心理學都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關注我和他人的關系,以及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除了外在的世界,還有我們對于世界的感知,這是內在的世界。外在世界與我們內心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實際上不完全一樣,它們不完全重疊,每一個人都有內心對世界的認識,所以你說的世界和我說的世界不一樣。同樣的道理,我對我自己的認識與我本人其實也不完全一樣,對不對?
你所認爲的你,存在著的你自己,以及別人所認爲的你,是不一樣的。認知自己的過程需要有一種反映的能力。真實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之間的異同在哪裏?存在的我與我所認識到的我之間的異同在哪裏?這個心理上的反映能力就是稱之爲“心理化”的能力,這是個關節點,是個接口。
這種反映的接口能力強,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兩者間的一致性就高;接口的能力差,這種一致性也會降低。
關于心理化的研究已經很多了,有些還涉及到神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發現在大腦的多個部位都會有神經活動參與心理化的過程,其中主要是以大腦裏的“前額葉”爲主。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比如對情感、感覺、知覺等等這些內容的認識都需要有表達。表達的功能強,你就會把這個東西呈現得清晰明了。
呈現的方式、表達的能力是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發生的。
第一種方式就是用軀體表達,這被稱爲軀體化,即通過各種內在的生理感覺、功能感覺和軀體損傷來表達情感。
有的人經常出現頭痛、失眠之類的症狀,就是一個例子。他不舒服,因爲有些人和事情把他氣病了。爲什麼他會氣病呢?因爲他不能或者不善于用其它方式把憤怒表達出來。情緒悶在心裏,于是他頭痛、胸悶等等,實際上他是在用軀體表達內心世界。
這種習慣于用軀體化形式表達內心世界的人,在臨床治療中往往讓治療師感到非常費勁。我們治療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借助于語言溝通,不善于使用語言溝通的人就很難被治愈。
第二種方式是行動化和情緒化。這樣的人一遇到事情就容易情緒波動,他們表達心情的常見方式就是拍桌子、瞪眼睛,再不然就是打孩子、罵老婆,或者手舞足蹈,整天咋咋呼呼。
第叁種表達方式是象征化。這是正常人用得最多的方式,也是很多人在感情升華的時候采取的一種方式。比如藝術家通過創作電影、繪畫、音樂來表達,就是象征性的表達。他把內心的一種情感用某種替代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讓其他人也能領會到。當我們聽到音樂的時候,有時候會覺得這段音樂很舒暢,那段音樂很壓抑,另一段音樂很興奮,這就是感受到了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第四種表達方式是言語化。這是一種更強的心理化功能。當一個人特別善于使用言語描述的時候,他甚至能夠把前面說的叁種表達方式都融彙進去,這樣的人就是文學藝術家了。比如說唐詩,意境非常悠遠,辭藻非常優美,韻律非常和諧,讀來有一種整體感受,它把幾個層面的表達形式都整合在一起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叁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唐代詩聖杜甫的名作《春望》。這首詩能夠迅速調動讀者的感情,讓我們眼前似乎曆曆如繪地呈現出詩裏描繪的景象。但是一般人沒這本事,做不出這麼好的詩來,我們的言語表達能力達不到這個高度。能做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作者的心理化功能很好。
如果某個人的心理化功能不行,他在現實裏就會表現成“粘乎蛋”、“二混子”這一類的人。我用的這種話有點俗,但俗話描述得很貼切。
善于言語化表達,不僅是能說會道的意思。能說會道,但是缺乏共情的能力,也是很麻煩的,這會變成強詞奪理。有的人喋喋不休,得理不饒人,無理攪叁分,最後聽他說話的人被氣急了,拾起一塊磚頭就砸他。這就是心理頻道不對,把對方的行動化功能給激發出來了。
所以,只在一個層面上表達,或者只通過一個渠道表達,把其他的層面都隔離了,那可不行。良好的心理化功能需要幾種表達方式聯合工作。揪住一個層面不放——可能有些落魄的藝術家就是如此。在別人眼裏看來,他瘋瘋顛顛的。這是因爲他與人交流的功能不夠,他總是沈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當中,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以禅修來說,想必也不是只有一種禅修方法。佛教的禅修方法我不太懂,需要聽一聽各位法師、各位大德的講解。我想說的是,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嘗試,若是采用一種方式修不通,再找其它方式修。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最終就有希望得道。殊途同歸,不必固執。
六、尾聲
再簡單談一下我自己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體會。我的理解是,先觀察自己,然後專注,這樣修行下去就可能會悟。
我觀察自己的時候,用的是佛學、精神分析學以及其它人生哲學的方法。而當我想要讓自己專注的時候,我會采取一些方式,比如練太極,或者練習書法。前段時間我感到記憶力下降,練了幾個月的書法後,個人的狀態有所長進。
我想把我寫的一幅字贈送給西園寺,表達對于西園寺的衷心感謝。我們這麼多同道中人能夠在這次論壇上結緣,皆因承辦方和組織者的辛勤工作和無私付出。
這幅字寫的是:清風明月本無價,綠水青山自古今。
《精神分析與佛學——相關的一些概念(張天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