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心理治療的對話
——正念覺知練習之我見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彭賢
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與諸位法師、心理學同仁交流的機會,對我來說這更是一個向大家求教的機會。以下是我關于正念練習的一些經驗和想法,我願意把這些內容開放地表達出來,請大家指正。我很希望探索正知正見。
一、正念覺知練習對心理治療的理論意義
(一)回頭是岸
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正念覺知對心理治療都意義巨大。說起理論方面,首先介紹兩個人。
一位是梁乃崇教授,原本他是臺灣清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後來專修佛法。他把佛學裏的很多內容與現代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所以他的著作比較易懂。通過他的書,我第一次接觸到佛法,接觸到“十二因緣”的概念(見圖1)。
圖1:十二因緣認知結構與現代知識對照圖。引自《探究真心找回真我——探索人類心靈的天然法則》(梁乃崇著)。
十二因緣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有些內容非常相應。在心理學中,行爲主義主要關注人的行爲(六入),認知主義主要關注人的想法(名色),精神分析主要關注人的動機(行)……好像盲人摸象,大家都是從某個側面入手,研究了十二因緣的某個或某些層面,只有超個人心理學才對人的心靈世界照單全收,爲心理學補上了一顆可以關照全局的心,而禅修的覺知訓練,也是超個人心理療法常常借用的方法。
非常贊歎佛陀把世界上的事情悟得如此透徹!通過對于佛法的學習,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懂得了什麼是“回頭是岸”——從“向外馳求”轉爲“攝心內證”。
如果從十二因緣向外馳求,我們每個人都會見色著色、聞聲著聲。因爲我們有肉身,我
們接觸外界之後很自然地就會産生樂受或苦受,産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這樣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就是佛家講的“流轉門”,是四谛中的“苦”與“集”。凡夫一直這樣走下去,就會越來越苦。但是這顆顛倒的心如果能夠往回走,則是佛家講的“歸性門”(或譯“還滅門”),人就會越來越自在,先是輕安,逐步證得最後的自在解脫。
對于這個道理,我個人的體會是:知道要“回頭”了,煩惱就會慢慢降低。比如,如果我一定想要占有桌上這瓶花,我就會痛苦。因爲這花不是我的,我拿不回去,而且即便把它拿回去了,花朵也會很快枯萎。如果我不想占有它,只在此刻看到它時欣賞一下,我就不會因此而難過。對于其它事物,包括對于人,也是同樣的。一切隨緣,可以輕松愉快地生活——這樣的心理就是在慢慢地“回頭”。
(二)威爾伯的整合思想
另一位是肯·威爾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超個人心理學”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在西方被譽爲“21世紀的思想地圖”。威爾伯23歲時就出版了處女作《意識光譜》,把東方的禅修和西方人對于意識的研究結合起來。我非常驚歎于他的整合思想!
威爾伯在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道德經》,然後開始研讀東方的佛教、道教經典,並且學習禅修。他的很多著作與他的禅修體驗是分不開的。
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感覺心理學領域有點混亂,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思想,不像物理學、化學等學科那樣明晰。心理學就像一顆沒有成熟的青蘋果,或者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的自我同一性很差。後來因爲有一個機緣,翻譯肯·威爾伯的著作《整合心理學》(Integral Psychology),在翻譯的過程中,以前學到的心理學知識才慢慢地在頭腦中整合了起來。可以說,威爾伯給我提供了一張整合性的心理地圖。
我非常欣賞威爾伯的整合理論,也嘗試做過一點兒整合方面的研究,研究生馬晨珂的畢
業論文《十二因緣——佛學心理架構對心理咨詢理論的整合研究》,將存在主義的存在層次、超個人心理學的存在層次、與佛家十二因緣的存在層次做了對比,我們發現,佛學的十二因緣架構既准確又精細,分析得特別好,所以我們認爲釋迦牟尼佛是最徹底的一位心理治療師——醫治人類心靈的“大醫王”。
威爾伯的心理整合理論,在當代哲學思想界被譽爲最爲全面和深入的理論。
1、心理學的不同象限
說他全面,因爲他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全象限”的整合,源于對西方現代的核心精神“精細分化”的提煉。他博覽群書,涉獵廣泛,將人類文化歸納爲個人內向、個人外向、群體內向、群體外向這四大類。據此威爾伯將心理學理論劃分爲不同的象限:“個人內心”可以包含宗教心理學、哲學心理學、內省心理學、分析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群體內心”可以包含倫理心理學;外向的內容則可以包含科學心理學的領域,比如認知心理學、行爲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作爲一個主體去認知外面的一個客體就是“個人外向”;人作爲一個主體去認知他外面的客觀系統,就是“群體外向”。而可以同時涵蓋四個象限的心理學理論,非超個人心理學莫屬。
圖2:肯·威爾伯的整合視野——全象限。
2、叁個層次的科學
說他深入,因爲他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全層次”的整合,這是對東方“長青哲學”的總結。不僅在宗教領域,在很多領域都包含長青哲學的內容。比如荀子的思想。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這表現了一種層次性:水火有氣,是指存在的物質的層面;草木有生,到了存在的生物學的層面;禽獸有知,到了存在的動物學層面;人,除了有以上叁個方面,還會有一個新的屬性“義”,
即出現了精神性。
根據長青哲學,威爾伯認爲人類認識事物的立場和方法可以分爲叁個層次,以什麼立場研究外部世界的規律,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科學。威爾伯把世界上已有的求真學問的方法歸納爲:獨白的科學(感官體驗科學)、對話的科學(心理體驗科學)、默觀的科學(靈性體驗科學)。
我們用感官的肉體之眼,以及顯微鏡、望遠鏡之類的外部之眼,去研究外部世界的科學,這是獨白的科學。研究者與研究的對象有一層類似玻璃牆的東西隔開,研究者不會影響到研究的對象,亦即,研究者必須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物理學、生物學、神經學等學科都屬于獨白科學。
用人的心智(或符號)之眼去研究對象,被研究的對象可以跟研究者對話,這是對話的科學。心理學、诠釋學、現象學、系統分析學、生態學等學科都屬于這個範疇。
用沈思之眼去研究對象,從精神或心靈的的層面研究諸如生命規律之類,這是默觀的科學。本人認爲佛學即屬于這種情況。
佛教、佛學、佛法,這叁個概念是不同的。之所以把這次講座的題目定爲《佛法與心理治療的對話》,是因爲“佛教”的宗教色彩比較重,“佛學”更多地是指把佛教和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而“佛法”則是一種修行的智慧和生命的規律。如果人們按照佛法的規律去做,跟做物理學實驗一樣,就會得出一個規律性的結果(體證、得道),所以在宗教裏也有科學的成分!
威爾伯在他的著作《靈性複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的道路》裏,指出西方科學“獨白式的狹隘,及其計算的瘋狂”排擠“對話”、窒息“默觀”的缺陷與惡果——“平地化”,鼎力推出一種建構主義後現代式廣義科學的整合思想與理念,期望未來的科學:“研究深度神秘體驗時,可以像研究地質學一樣行得通;研究道德理想,可以像研究生物學一樣有成效;研究诠釋學,
也可以像研究物理學一樣可資信賴。這些領域,不再需要化約在其他領域裏,委曲求全地遷就某些“新典範”,或爲了“適應”某些整合宏圖,讓自己面目全非。”
3、發展階段理論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威爾伯的發展階段理論。
人的超個人成長分爲叁大層次:先從身體開始,然後到心理,最後到靈性的成長。威爾伯把這叁個大層次又劃分成了很細的層次,最上面的第九層(自性)來自佛教的理念。
他認爲,大部分人的心理成長在13歲到14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直到步入理性、有了邏輯,說明心智開始成熟。然後很多人都會停滯在這個層面,身體還在成長,精神卻不再繼續成長下去。只有不斷追求靈性成長的人才會步入更高的層次。
根據這個層次結構,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特點,容易出現的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不一樣。
圖3:肯·威爾伯的整合視野—全層次。
最下面的第一層是生理層次,在這一層産生的疾病,如妄想、幻覺等,屬于精神疾病的範疇,對應的治療措施是藥物或者生理安撫;第二層是情緒層次,在這一層出現自戀、分化等問題,對治方法是人格建構;第叁層是觀念抉擇層次,在這裏可能出現精神焦慮等問題,治療方法就是表達壓抑。再往上走,依次是角色、邏輯、創新、通靈、精微、自性。
這是一個不斷遞升的層次。越往上走,能夠達到的人越少。到了自性層面,威爾伯談到了佛教和超個人心理學。有些心理流派能夠進入這個層面,而其它很多心理流派可能是不能進入這個層面的。宗教在這個層次上則一定占有位置。
如果我們具有敏銳的覺知,覺知的深度和廣度都足夠的話,那麼不管對于哪個層面的問題都比較容易應對。對于心理咨詢師而言,我們能夠接納和服務的人就會更多。
二、正念覺知練習對心理治療的實踐意義
西園寺的“觀自在禅修營”曾經做過一個“禅修對心理治療師個人成長的影響”的調查,結果表明禅修確實可以顯著影響治療師的個人成長。許多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參加過觀自在禅修營,普遍感覺非常受益。作爲咨詢師,正念覺知心理練習可以給自己很大的支持,幫助自我成長。想用正念的方法幫助別人,咨詢師首先要身體力行,才可能用這種方法使別人獲益…
《佛法與心理治療的對話——正念覺知練習之我見(彭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