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覺性得以顯現。皈依僧,就是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寶,並以他們作爲修行的良師和助伴。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親近所有僧衆,只須依止能夠引導我們如法修行的師長即可。
總之,皈依就是選擇幫助我們認識內心、開發覺性的信仰對象。這個信仰對象就是叁寶,以佛爲榜樣,以法爲指導,以僧爲助伴,叁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但我們還要知道,皈依不是尋找一種外在依賴。在究竟意義上,是要認識我們的覺性。所以佛陀在《阿含經》中告訴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是說解脫要靠自己。但凡夫充滿無明的,所以還要依法。而法是佛陀兩千多年前講述的,這就需要“親近善知識,依法得解脫”。否則,我們可能會師心自用,也可能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我們既要依靠外在的叁寶,也要知道,修行的重心是在我們內心。
究竟的皈依處,是心靈內在的覺性而非其他。
【發心,對心的選擇和發展】
皈依而外,佛法還特別強調發心。
很多人對發心理解得比較抽象,認爲這是一套形而上的哲學。其實,發心就是我們要發展一種什麼樣的心念。學佛之前,我們一直在發展凡夫心,在發展輪回。如果我們不希望繼續這樣的現狀,就要開發走向解脫的心理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心就是開發心靈潛在的覺性。
發出離心,是發願從輪回中走出。但更重要的,是從構成輪回的心理基礎走出,那就是貪嗔癡,就是無明我執。所以,出離心的本質不是說出離某種對象,而是出離貪嗔癡的心理。當我們出離這些心理時,當下就是解脫,此處就是解脫——而不是解脫到別的世界。發菩提心,是發願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爲盡未來際的目標。通過這樣的願望和實踐,成就像諸佛菩薩那樣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我們希望財富增值,需要選擇最有價值的項目投資。我們希望生命提升,就要開發內在的覺性,這是一項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量利益的“心靈投資”,將使我們徹底斷除煩惱,成就解脫;進而使天下衆生斷除煩惱,成就解脫。
發心既包含著對目標的確立,也包含著我們當下的用心,那就是以成佛、以利益一切衆生爲目標。但利他也離不開自利,這個自利就是開發內在覺性,否則我們是沒有能力真正幫助衆生的。而且,利他和覺悟並不矛盾,在利他過程中,我執會隨之減弱,使覺性得以開顯。
所以,發心對禅修也非常重要,它是代表對心念的選擇和開發。禅修的核心就是正念,這個正念離不開選擇,離不開發展。發心,就是幫助我們選擇內在的良性心理,進而發展它,使之成爲生命主流。
【持戒,建立簡單清淨的生活】
很多現代人對戒律不以爲然,覺得這是一種外在的約束,一種過時的傳統,和禅修沒什麼關系。其實不然,因爲在凡夫的心念之流中,貪嗔癡有著強大力量。一旦陷入其中,就會像漩渦那樣,將我們越卷越深,不能自主。這就必須阻止不良心念的相續。戒律的作用,正是幫助我們建立心靈的防禦系統。
我們在受戒時,發願“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莊嚴的宣誓過程中,內心會産生強大的自製力。當我們習慣性地想要殺生、偷盜、邪淫時,這種自製力就會産生作用,使我們不再被串習的漩渦席卷而去。
持戒,不僅能阻止妄念的延續,還能指導我們建立一種簡單、清淨、健康的生活。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過度的娛樂,使我們內心躁動,混亂不堪;過度的消費,使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日益惡劣。在佛陀所說的八正道中,就特別強調正業、正命的重要性。當生活簡單了,心也就簡單了;生活清淨了,心也就清淨了。
禅修,同樣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所以,禅修絕不是每天抽時間打打坐就能坐好的,既要有正確的觀念爲指導,也要有健康的生活爲助緣。如果我們對行爲不加約束,每天都在縱容妄念的發展,即使由聞思培養了一點正念,也會很快被掩蓋,被遮蔽。
可見,皈依、發心、持戒都是禅修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也是培養正念的基本前提。
【依正見善用其心】
正念最爲核心的因素,就是正見。
本次禅修重點使用的是四念處,這是佛法的四種基本認知,分別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外,大乘佛法所說的諸法唯識、緣起性空等,都是立足于不同層面的正見,有助于我們認識內心,明確自己究竟要選擇什麼,放棄什麼。
當然,作爲禅修來說,更重視實際訓練。在未來幾天修行中,希望大家在宗淨法師的指導下用功辦道。西園寺給大家提供了優越的修學環境,你們所在的地方叫大覺堂,是叁寶樓的中心。大覺,就是叁寶的核心內涵,我們來到這裏,也要有成就覺悟的信心。
禅修並不複雜,關鍵是善用其心。簡單地說,就是認真走路、專心呼吸、活在當下、保持覺知。基本的禅修大體就是這些內容,容易不容易呢?你們會不會認真走路?會不會專心呼吸?似乎都很容易。但真正做到並不那麼容易。不過我們無須氣餒,只要認真實踐,總歸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希望大家在這七天內,珍惜善緣,努力精進。
《爲正念而生》全文閱讀結束。